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在其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羌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羌人的情感、思想与社会、历史、习俗,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多民族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作为口头文化遗产、仍在老百姓当中活态传承、跟尔玛人的族群生活紧密联系的羌族民间诗歌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即将崛起的"新时代",民间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指明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意义,从民间文学的定义入手,突破性地把国歌纳入民间文学的范畴,以国歌教学为起点以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精神。然后对比外国民间,从民间文学口口相传的本质出发,以增强民间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英语谚语同汉语谚语一样,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千百年来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英语谚语的主要特点是:英语民族约定俗成、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有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性;隐含着真理、充满了智慧、冶炼出经验;语言洗练优美、教诲意义深刻,代表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明。英语谚语中修辞手段的运用可谓独特而多样化,其思想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反映了英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图景,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生活百科全书”。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英谚的修辞手段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入研究还较薄弱,本文在对英语谚语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拟对其特殊修辞手段和思想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整体.民间文学的产生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家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民间文学还为作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家创作时运用的体裁,许多都是直接脱胎于远古时代的歌谣和民间传说等;民间语言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各种口语、谚语、歇后语成为作家创作时丰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谚语作为流传于民间的特有民间文学形式,以其语言凝练、形象生动、表意精辟等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本文拟对英文谚语作粗略的分类,并且 对其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谚语作为口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经过千年的口传心授,以口传性、活态性、俚俗性、精炼性为四大表征。谚语是一部集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等于一身的"百科全书",涉猎之广,无任一部书籍所能及。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其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和民族性的转化,构建普遍的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在民间流传千年。当代对谚语的研究工作核心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把握民间谚语的整体走向,搜集、整理并推广那些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优秀文化的最新民间谚语,构建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宁波谚语作为"活态文化"样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为今用的活态传承方式是实现其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宁波谚语教学传承的实践范式有主题·对比式、焦点·辐射式、语用·品悟式、话题·沙龙式四大课堂教学范式。教学途径主要有:走进大社会,在民间采风中口口相传;立足小学校,在多元课堂中感悟深化;延及自媒体,在网络平台中拓展升华。同时,构建"音"式、"形"式、"韵"式、"神"式等四大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8.
钟敬文先生曾阐述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建构体系,并长期指导这门学科的建设,他说①: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它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民间文学理论(包括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等)二、民间文学史(包括神话史、歌谣史、谚语史、民间小戏史等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9.
黎浩邦 《红领巾》2004,(2):12-15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形式.按照以内容为类界的谚语冠名习例,以劝诫人们树立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为内容的谚语,称之为道德谚语.道德谚语具有比较突出的普遍性、思想性和多元性.道德谚语的功用侧重在对人类道德建设进程的促进,其价值就在于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简短精练的语言特点,在道德建设中起到宣传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它还使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不断得到巩固和完整,形成种种道德风俗、道德力量,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打油诗体源于人诗歌的俗化和大众诗歌,打油诗是内容上高度,形式上极度严谨的中国正统诗歌的补充,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诗体,具有抒情的世俗性,呈现出国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态,主要功能是讽刺与幽默,主要有嘲人和嘲已两种类型,打油诗的普及性与这种体的传播方式相关,主要有口头传播与散故事,儿歌,戏曲等基他体融合传播,寄居于严肃试体或与民间诗体混杂民间传播方式,打油诗的作和本都具有不确定性,传播极具大众性,民间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神话"和"谚语"作为集结人民群众智慧的产物,是文化、历史的精华。"神话"人物、事件体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认知态度,且"神话"类谚语具有实践应用广、传播范围大、流传时间长、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等特点,在不同文化下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认知隐喻角度对中西方"神话类"谚语进行理解,更好地应用此类谚语。  相似文献   

12.
湖南张家界市土家族人的民间文学丰富,形式多样,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极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陈志军 《文教资料》2014,(20):31-32
谚语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研究了英语谚语在翻译时的一些技巧,最后着重指出了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修辞学、俗语学、民间文学等角度对汉英德语言中谚语的修辞与风格特点进行了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各民族谚语为世世代代传播民族智慧、生活经验、朴素道德训诫等而共同遵守的艺术原则,从而印记了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为所有文学之滥觞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民间的创新艺术,常州铜雕作品无论从艺术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从实用到科学,都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价值,而它们均出自农民之手,来自民间大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当前非遗工作得到广泛认同,在挖掘、扶植、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常州铜雕这一创新艺术,珍视民间艺术宝库中的这一奇葩.  相似文献   

16.
口头传播是唐诗经典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在民间普通读者中展开,具有通俗化特点.民间读者的口头传播可细分为歌唱与口头传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语言通俗,风格贴近大众 的作品,更能得到很好的流传,甚至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经典,形成一种“传喝效应”,成为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来自民间的文学,即流传于民间的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的特点有二:第一,创作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所以民间文学是找不出它的作者的。一件作品最初传出之后,中间又经过了许多人无数次的转述、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的变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各个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以其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含哲理的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谚语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身,是各个民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文章主要对比分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探讨其语用功能,旨在加深读者对英汉谚语在语音、词汇、句式之间异同的了解,掌握英汉谚语所具有的语用功能,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早年人生经历,使他秉受民间文学的雨露滋润,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从民间传说、民间谚语等传统民间文学艺术里直接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又大量借鉴传统评书等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20.
辽宁良好的文化形象不但能够提高辽宁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而且能够增强本省大众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随着计算机和通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融合媒体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官方的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开展民间公民文明上网的教育活动;重视影视等艺术形式在文化塑造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讲好辽宁故事,利用影视传媒提高辽宁形象,以实现辽宁良好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