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管察 《钓鱼》2010,(24):10-11
5.突破小鱼封锁用短子线,鱼口轻用长子线。 理论上讲,钩的运动轨迹是两个圆弧。满线抛钩,饵在前、坠在后,子线在坠的作用下画了一个180°的大圆弧;随后受浮标牵引,坠重被浮标平衡出现短暂停顿,钩以坠为圆心摆动到坠的下方,又画了一个180°的圆弧。然而抛九成线,八成线就不同了。由于母线松弛,坠下落过程中浮标符前滑行,子线和母线之间的夹角小了,  相似文献   

2.
1.钓组重力大于漂的浮力.在钓组的重力大于漂浮力时.漂(包括线)随水流方向顺流而下.漂坠之间的水线随漂的走动方向倾斜。由于漂的浮力小于钩坠重量,漂的浮力不能带动沉入水底的钩坠,相反被钩坠重量向下斜牵拉走动的漂,漂被水流的横向拉力和钩坠的下沉压力,逐渐下斜沉没于水里,是不能看漂钓鱼的。  相似文献   

3.
手竿底钓中的传统朝天钩钓法和现代的台钓法各有优劣。 朝天钩钓组,钩坠一体,钩坠的重力大于或等于漂的浮力。钓线把漂与钩直接连接,钩动漂即反应信号。对地形的适应性强,抗风浪。这是朝天钩钓组的突出优点。由于钓饵(钩)和拴钩的线距离太近(俗称“碰鼻钩”),使鱼增加了警惕性,不敢大胆吃饵。  相似文献   

4.
严实 《钓鱼》2014,(1):24-25
浮标是“台钓”后才被钓鱼人接受的,之前用芦苇竿,鹅毛杆制作的没有标尾的立漂都是二力失衡——坠、钩、饵重量大于或小于浮漂的上浮力。坠、钩、饵沉底,“沉”大于“浮”,立漂躺着或斜立着主钓下层鱼;坠、钩、饵悬于半水,“沉”小于“浮”,立漂直立主钓上中层生活的草鱼、鳊鱼、鲐鱼。浮标出现后南于浮力集中在标身,不管一浮(标身)两沉(实芯标脚和实芯标尾)还是两浮(指标身和空芯标尾)一沉(标脚),都是无饵调4目,加饵钓2目。  相似文献   

5.
钓底也称底钓,是淡水手竿垂钓中钓友们普遍采用的有效钓法。是以饵、钩、坠的下沉力与漂的浮力调整至钩饵落水底,坠悬于水中攻钓鲫、鲤等底层鱼种。影响钓获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钓饵是否适应垂钓水域中鱼的口味。2001年仲夏,偶遇一老者同水域钓底。投钩两小时漂无动态,而老者却频频提竿,鲫、鲤、草、鳊等接连人护。我诚恳上前讨教,老者赠饵并赐配方,用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1.钓具要灵冬季钓鲫的钓具要在“灵”字上下功夫。“灵”是指钓冬鲫的竿、线、钩、坠、漂等组合件,要以轻便为宜。本人用的是威海产的4米手竿,富津15号精密陶瓷线,孔雀毛梗小立漂,针对冬鲫的援食特点,调至漂顶平水状(挂饵后),无锡生产钓鳖线的长柄小黑钧一只,小保险丝做坠。这组钓具装配起来是竿轻线细钓钩小,的确是轻便灵活,得心应手,下钩准确,上钩率高。只要浮漂出现上升或下沉的迹象就可提竿获鱼。因此用于钓冬鲫十分理想。2.下钧要准钓冬鲫的重要因素是下钩要准。因为冬季鲫鱼的活动范围小,动作迟缓,如果钓饵偏离钓窝…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8.
漂坠搭配     
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浮漂与坠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搭配合适的漂坠,只要鱼咬钩浮漂立即反应,灵敏度高,因而上钩率也高。初学钓鱼的人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漂坠搭配不当。一种是漂大坠轻,鱼钩不能沉底,随着水流或风动,钩在水中浮动而不能固定。另一种是漂小坠重,鱼儿咬钩,浮漂不能立即做出反应或反应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垂钓效果。常能听到一些刚学钓鱼的人讲:“看到旁边的人频频提竿上鱼,而自己的鱼漂动也不动,有时提竿一看,钓饵都没有了:”究其原因,很大成分是由于漂坠搭配不当与造成的。搭配好的漂坠,应当是坠的重量等于或略小于漂的浮力。入水以后,钩一碰到水底,鱼线立即停止下沉或由于惯性稍稍下沉又马上微微浮起。这样,只要鱼儿咬钩,浮漂会立即反应,及时提竿定有收获。  相似文献   

9.
罗拓 《钓鱼》2006,(3):68-68
那小伙子放好钓箱,友好地向他点头问好:“老爷子好,钓绩如何?”“还没开张哩。”但只见那帅哥熟练而迅速地插好竿架、鱼护、装线,抽竿、试水、调漂、架竿、和饵,井井有条,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老爷子暗忖,他那套高档次的竞技钓行头,少说也值20000元以上。耳朵没空眼睛闲,便看帅哥钓。装饵、抛投、压水、架竿,动作飘逸,潇洒优美,中规中矩,俨然一派大家风范。有趣的是每次抛投时都是铅皮坠先落水向下坠落,长长的浮漂接着落水平躺在水面上,等待着坠饵下沉带动它翻身竖立起来。这时,两粒饵的位置恰好正处在坠之上、漂之下。徐徐下沉的过程中,白漂…  相似文献   

10.
渔典     
之晔 《钓鱼》2006,(7):19-19
走漂钓法传统钓鱼方法之一。在用诱饵桶打窝后,由于流水的关系,一部分诱饵被水冲离钓点,在水底形成一条饵带。另外,坠沉底了,浮子漂移,水线成了斜线,会牵着坠慢慢移位。还有,为克服流水而使钓竿固定,虽然浮子被控制住了,但水线、风线弯曲成一个半圆形弧圈,坠也会离开钓点。据此,凭经验在推测出饵带的长度之后,垂钩于饵区前端,到钩移出饵区了,就提起钩来重新抛钩。现已成为“悬坠”钓流水的主流技术。由于悬坠结构中坠和浮标的移位比较同步,所以操作上有了一些变化,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1.用大比重和加了小颗粒的饵铺底做窝,标准型浮标调4钓2…  相似文献   

11.
钓组由线、漂、坠、钩四要素(或元件)组成。双钧挂饵的钓组,即由线、漂、坠、钩、饵五要素组成,简称之为系统。调漂的关键是掌握系统的钓灵极限和钓钝极限。灵敏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只能是钓灵极限。有了它,才能鉴别迟钝、区分迟钝的程度。一、钓灵极限在半水调试中,当系统的总重力等于水体的总浮力时,系统处于静平衡状态,这时力的外效应互相抵消,系统对鱼讯的反应最为灵敏。若将系统的这种状态调在漂尾上,则漂显示的目数就是调试条件下系统的钓灵极限。这个极限是谁一存在的。由于饵重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饵重的变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倒挂金钟”是指改以往钩在前漂在后的钓具组合,为漂在前钩在后。乍一听似乎有点荒唐,其实不然。笔者经过两年的实钓,效果绝对优于传统飞钩组合。此举简便省事儿,不用另外制作钓具,仍然使用飞钩、饵团、通心坠,只是把漂的位置调整一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飞钩钓确实是钓鲢  相似文献   

13.
衣善新 《垂钓》2002,2(9):66-67
钓组入水后,漂在空钩时露出水面的目数为调目;当钩上有饵时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就是钓目。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调四钓五,可这样的话不就是等于说1加1小于1的式子成立吗?那些能够“调四钓五”、“调四钓六”的调漂方法到底错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在野钓中时常见的一种竿线齐长、单钩直漂的钓法,是淡水手竿底钓(传统钓法)的一种,其基本组件一般为直径3毫米长200毫米直漂、直径0.20毫米钓线、钓鲫小钩、脑线长4厘米、铅皮卷线为坠。多数人将其钩坠漂调配为钩坠在水中的重力等于水对浮源的浮力,即钩坠未触底时漂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以粉饵作窝、面食作饵为例:垂钓时钩饵触底时漂顶微露于水平面,鱼儿吸钩抬头时浮漂上送。本人平时也较多使用这种钓法,效果尚可,在浮漂上送时起竿,中鱼率不错。然而,在长期使用中,也时有一些现象(浮漂反应)让人疑惑不解,其中之一就是有时…  相似文献   

15.
张炎冰 《钓鱼》2004,(21):25-25
在使用星漂、坠钩平底钓组的时候,鱼咬钩不是把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拉下水,就是沉在水中的浮子慢慢浮上水面。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鱼咬住了钩,牵动铅坠移位,浮子下沉:鱼衔着钩往上游,将坠提离水底,浮子上浮。显然,鱼能不能搬动铅坠是鱼漂运动的关键。悬坠的不同是铅坠位移除了鱼的因素,自身存在着浮标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窦宏 《钓鱼》2003,(18)
抛钩后先是躺着向前滑行,然后在铅坠以水线为半径、漂座为圆心划出的下行弧线接近45°时,鱼漂翻身而起。随后,铅坠继续向鱼漂的垂直位置靠拢,当运动到鱼漂的垂直线上时,铅坠变为向下垂直运动,于是停滞的鱼漂开始下行……这是受启于郅辽《杨氏“铅重关节”理论》(见《<钓鱼专刊>百期精选》第149页)一文中引述的台湾钓技理论作出的推断。称推论而不敢盲称理论,是因为铅坠的水下运动还包含着许多环节,而实践中我们只能从看到的现象去认识鱼漂和钓组,难免会有所遗漏。例如,掌握悬坠钓法都是从搓饵底钓开始认识鱼漂的,两饵一拖一触,鱼漂的基本状…  相似文献   

17.
冬钓几注意     
贺军 《中国钓鱼》2000,(1):15-15
冬天鱼的活动量小,摄食轻,吃钩文雅,上钩后的挣扎力也小得多。可以选用软竿、细线(0.6~1号)、小钩。坠用保险丝敲扁卷在线上即可。调漂时采用“垂直归零法”,将带饵的钓组悬浮水中,浮漂尖与水面平,钓时将钩饵向下移动,水面留一目(或一粒)以便观漂。  相似文献   

18.
一、有竿钓法 1.漂下单钩: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这是一种垂钓理念比较前卫海钓技法的钓组应用模式,其基本原理与浮游矶钓如出一辙,可以认定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泊来技法。表现形式是以浮漂带动坠钩组合,要求浮漂的浮力大于坠、钩、饵的重力之和,使钩饵悬浮于水体的表层,在海流的冲击或人为作用力的干预下,钩饵呈有规律的运动状态。诱钓兼备,纲举目张,歼敌于“游击战”中。配合使用的钓竿最好是浮游矶钓专用竿。漂下单钩钓组组合没统一固定的标准,即使高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用的钓组亦各有千秋,少有雷同。很多钓友所使用的钓组浮力可能等于或小于重力,入水后会沉入海面以下,但由于海水对浮漂及钓组的浮力作用,稍有外力牵引钓组会呈斜向升降运动趋势。虽然样式略有改变,但原理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同属浮游矶钓漂下单钩的范畴。以大连海域为例,使用这种杀伤力极强的钓组能擒获鲈鱼、黑鲪、六线鱼、黑鲷、缎虎鱼等。凡是食性喜荤的鱼类都难逃诱惑,成为钩下冤魂。笔者经常光临市内一处被公认鱼少人多的浅滩总有三五钓友操持此法,成绩不俗,单尾之最达5.8千克,一竿一钩90分钟有14千克入账,连警惕性极高的黑鲪也身不由己,前赴后继自投罗网。有一点需要提醒各位,运用漂下单钩动态钓法时要熟知钓场常见鱼种,不同鱼种对季节、生存环境、饵食的特殊要求及它们对潮位、水深的喜好。要针对目标鱼的口裂大小配钩,施饵。  相似文献   

19.
何书云 《钓鱼》2004,(16):21-21
细线、小漂、小钩饵是传统的钓鲫钓组保证灵敏度的物质条件,这一经验已为广大钓友所认可。那么,在悬坠钓钓系中情况又怎样呢?本文对钩饵大小对鱼讯下坉的影响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鲫鱼机敏胆小吃饵谨慎,在传统约组中由于一漂一坠,鲫鱼吞饵牵动铅坠时,常有吐钩现象,影响上钩率。针对这点我对传统钓组进行了改革。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提高钓鲫的上钩率。我的方法是把一漂一坠改成一漂两坠,分为上坠和下坠。上坠固定在约上面水线的10厘米处,使上坠的沉力等于漂体的浮力。在水中的调试表现为,上坠和约悬于水中,浮漂全部露出水面。下坠固定在约上面水线的3.5厘米处,使它的沉力稍大于浮漂的浮力。在水中调试表现为,上下坠和钩均悬于水中,浮漂低于水平面1厘米。垂钓时延长水线使浮漂露出水面1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