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能力,因而教师应该采取生活化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中实际事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汪秋萍 《教学月刊》2008,(10):48-49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现实践活动在本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结合CBE/DACUM教学思想,阐述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以专业饭店实习的观念更新,具体论述CBE/DACUM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工作实际需求的标准;培养学生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技能;考核标准应该是该实际需求的标准;培养学生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技能;考核标准应该是该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技能。  相似文献   

5.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即提高课程的生活化程度,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那么,课程应该怎样生活化,课程生活化应该有怎样的要求,生活化课程应该怎样确立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正>一、课程背景"德育课程,应该是立足班级孩子实际情况,从班级和孩子需要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开展班本德育课程,我们的目标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在学生身上可视化。德育的最终目的应是解决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1]基于此,笔者经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了解到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依恋父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能让学生学到身边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基础地理教育的目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探讨课堂讨论的多种形式与实际内容的结合以及开展课堂讨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策略,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课程修养,又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其中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十分重要。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在处理各种学习或者生活问题的能力很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传统注重课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还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强调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都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借鉴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成功经验,国内应用型大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需要调整教师教和学生练的关系,把训练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练习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同时要根据应用性标准精简教学内容,减少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0.
一、习题讲解分析的必要性1.做好习题讲解分析,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品德目标和能力目标等,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仅靠一味的知识理论讲解和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需要大量的习题来加以巩固。习题往往是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习题的讲解分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与生活密切联系,是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运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应充分引起教师的重视.它是学生内化数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提高数学能力的源泉.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直接反映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培智学校的教育是面向广大社会的,帮助那些智力落后的学生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食其力的能力。所以对于培智学校而言,语文课堂的实用性更为重要,讲课内容更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语文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对于智力落后的学生而言,语文课程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终身发展的基础。过去,很多培智学校和正常学校一样,以传授知识为主,运用相同的教材,强调学科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语言实际生活的运用能力,忽视了提高学生生活能力。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差异性教学,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解决学生本质性问题。帮助智障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逐步养成用数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作为一类新设置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地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实施主要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为基础,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作为这类新设置的课程,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呢?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觉得关键是把好这门课程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并锻炼学生,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清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1):171-17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把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反思问题、迁移应用"这4个阶段来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模式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罗日萍 《广西教育》2011,(14):22-23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音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拥有更多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体系、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市场需求的导向,从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训体系等方面很下功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对该类人才的广泛需求.  相似文献   

20.
吴静怡 《福建教育》2023,(43):15-17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科学习相对应,旨在打破各个学科课程间的界限,在真实情境下,利用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建立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教学置于学生真实而广阔的生活领域之中,在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构建跨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