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1987,(7)
为听众服务是广播宣传的出发点和归宿,听众是广播的真正主人。怎样才能将听众对广播宣传的改进意见反馈上来呢?我们通过开展评播活动,在编辑部和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联系的桥梁,吸收听众意见,接受听众  相似文献   

2.
广播产业化进程引发了广播人对听众商业价值的重新思考,提出了“听众变用户”的思维亮点。本文从听众商业价值的新认知、广播传播方式的新判读、广播经营的新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广播在听众变用户的实现过程中与广播原有模式碰撞与融合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听众研究,是对广播宣传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听众对广播的兴趣和评价,以及广播的传播效果。它是广播宣传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改进广播工作、深化广播改革的第一道工序和重要依据。本文结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听众工作的实际,对听众研究工作作些探讨。听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听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听众研究工作是坚持人民广播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1963年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就是说,广播是办给人民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播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听众是广播的真正主人,为听众服务是广播宣传的出发点和归宿。听众对我们的广播宣传是否满意,怎样才能将听众的改进意见反馈上来呢?我们通过开展评播活动,在编辑部和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  相似文献   

5.
陈津津 《视听》2016,(6):47-48
随着现代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对听众的需求也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在现代传播形式多样化背景下,听众对广播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若忽视对听众心理的分析,很难维持听众对广播的忠诚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广播编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编辑要注重使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相吻合,这样才可使广播的价值得以实现。本文对听众心理需求、广播编辑心理需求以及广播编辑的责任与素质要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广播评论是新时期广播宣传新亮点。广播评论贵在贴心,因为只有与听众贴心,听众才会收听你的评论,从而接受你的见解和意见。广播评论要做到贴心,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听众,真诚地爱护听众。必须用听众的语言,说听众关心的事。  相似文献   

7.
郝锁庄  安建民 《中国广播》2005,(9):77-77,71
廊坊电台在改革创新中创立了一个广播与听众沟通的新模式,这就是“听众俱乐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来自现念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要以构成广播市场主体的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态度”的概念要对听众进行研究,总得研究听众对广播的态度。这是总的概念。这一概念包含许多成分。它可以端正人们对广播听众的认识。它不但便于进行理论分析,而且便于把得到的情况用于广播新闻事业的实践。我们既可以把这种态度理解为听众“对于”广播的态度,又可以理解为听众与广播“之间的”关系。这里指的是:听众的结构;听众对广播的需求和对广播的兴趣;关于广播价值的概念;要求,期望,需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如同商业工作者必须尊重顾客、书报刊出版工作者必须尊重读者一样,我们广播工作者必须尊重听众。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没有听众,广播就没有接受对象;没有听众,也就没有服务对象。 尊重听众,说来简单,其实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它包括把谁当听众,怎样认识和对待听众,听众在广播工作者心中应占什么地位,在思想、言论以及行动上如何真诚地为听众服务等。 广播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和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无论是从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的角度讲,还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角度讲,我们都必须把人民群众——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党政干部当作听众,当作忠实服务的对象,当作事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尊重听众是需要广播工作者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大事。因为评判广播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评广播在人民群众中拥有的收听率和群众对其节目的喜爱程度。因此,作为广播工作者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强化听众主体意识,即一切从听众出发,一切为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2.
史静 《大观周刊》2011,(34):14-14,6
在当今信息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广播消息如何吸引听众?如何唤起听众共鸣?实践证明,在广播新闻中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音响,发挥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能让听众身临其境,进而赢得听众。下面就结合本人采写的获得山西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一诺千金》谈谈广播消息写作中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广播宣传“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呈现了再度辉煌的新气象,它已成为广大听众须臾不可离开的“喉舌”和“知音”。在报纸、广播、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搞好广播听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对广播传播模式的研究,不断改善广播同听众的关系,满足广大听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搞好广播听众工作的基础。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对于搞好听众工作更有新的文章可做,也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广播听众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时期广播听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去询问100位节目主持人,到底应该如何和你的听众交流,可能答案里99%会告诉你:应该坦诚相待,以心换心。是啊,这么简单的处世原则也成为了节目主持人和听众交流的支柱,然而一个简单的原则并非是如同他的普遍性一样是容易做到的,在节目主持人和听众交流的过程里经常会遇到众多的障碍,如何让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拉的更加近一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广播广告似乎已经走入了困境。就连广播人自己也认为广播是一种夕阳媒体。有些广告公司在为客户制定媒体计划时,也很少把广播包括在内,似乎广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媒体。那么,广播广告是不是真的到了穷途末路呢?如果我们把广播的广告时段看成商品,分析听众喜欢广播和广告主选择广播的理由,就会发现:广播还是拥有众多的听众。因为,站在听众的角度,广播有众多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几乎每一个电台都有听众喜爱的名牌主持人,这是一个电台宝贵的资源之一;广播由于携带方便,“可以边听边干别的”;听众还可以利用电话或传真等和电台交流…  相似文献   

16.
黄进 《声屏世界》2017,(2):53-54
广播要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取得突破,就要采写"有趣"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新颖性贴近听众;采写"有料"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接近性吸引听众;采写"有胆"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打动听众;采写"有用"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服务性黏住听众.  相似文献   

17.
广播应如何为听众服务,满足不同听众的要求和爱好?如何安排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广播怎样更好地为这个欣欣向荣的伟大时代服务?研究这些问题,就要对听众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计。一、听众的收听心理广播听众心理学是研究广播听众收听动机和行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对听众由于受到外导  相似文献   

18.
任汪澎 《新闻爱好者》2011,(12):116-116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谢彧 《中国广播》2007,(5):49-51
中央台对台广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台湾听众的认同,成为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广播媒介。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台湾岛内有一百多家的广播电台抢夺着有限的广播听众市场。面对岛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央台对台广播要在岛内占有更多更广的听众群,关键就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