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维新派倡导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 在维新派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下,东北的教育出现了转机.自1902年起,在内省遍设新学堂的同时,"奉天、吉林等处亦向风效办"[1].自1902年,奉天将军增棋奏创大学堂一处,"招集生徒百余人,是为奉天学务发韧之始"[1].  相似文献   

2.
<正>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是盛京将军赵尔书巽令奉天学务处创办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只招收女性学员。清未实行新政,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各地纷纷创办各种新式学堂或学校,并开始出现了专门招收女生的学校,女孩子从此有机会走出家门接受近代教育。奉天官立女子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办起来的。该校创立于1906年7月,最初称奉天官立女子学堂,  相似文献   

3.
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是从清朝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维新派,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看到西方列强的国富兵强,提出“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兴办学堂。1856年在天津创办了“天津高西学学堂”,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以后又开办了京师学堂。这三所学校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以后全国各地又陆续兴办了许多高等学堂。现在的许多高等学府源于这些学堂,和它们一脉相承,通过100多年的发展,经过分化、组合形成了目前高校的格局。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  相似文献   

4.
郭建平 《兰台世界》2002,(11):38-39
奉天的职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日本人于1904年在营口设立的商业学堂除外)。当时奉天学务处将游学预备学堂改为实业学堂,名为奉天高等实业学堂,位于省城大西门外热闹路。设工业预科、高等药学科、矿业预科等学科。1913年增设实业预科,同时,学校改名为奉天公立专门学校。除此之外,奉天还有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即1906年设立的奉天省城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内设农业本科、预科,蚕桑速成班、完全班及补习班)和1908年设立的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后改为奉天官立农林学堂,内设森林预科、本科及速成班),1910年成立的东边商科实业学堂,加上营口商业学堂(日本人所办),民国之前,奉天的职业学校就只有这五所。  相似文献   

5.
<正>奉天法政学堂位于奉天省城大西门内,是奉天地区出现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法政人才的学校。学校存续时间虽不长,却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政治、法律及经济领域的人才。奉天法政学堂的前身为奉天仕学馆,它是由盛京将军赵尔巽主持创立的。20世纪初,清朝廷为形势所迫,决定走变法维新之路,包括推行新法、改革官制、废科举、设新学等,这些举措都急需大批具有新思维、新知识的官员来  相似文献   

6.
北京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Ⅰ北京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北京近代图书馆萌芽于上个世纪末期。北京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有四个方面的社会根源,一是维新派对建立新式开放性藏书楼的倡导;二是在建立新式学堂的同时,设立学堂所属的藏书楼或图书馆(室);三是清朝灭亡前夕,迫于当时的形势,在废科举、办学堂的同时,也拟定了开办图书馆的章程和措施;四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下面分别叙述之。一、维新派对创办公共性藏书楼的倡导和实践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  相似文献   

7.
一 国民党右派在常德篡夺革命领导权多次碰钉子之后,气急败坏,处处寻机闹事,终于在1926年4月8日挑起一场两派的械斗,制造了轰动一时的“省立二师事件”.省立二师全称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位于常德城北门内玛瑙巷.它的前身是1902年由清朝地方政府在湘西北一些知名人士赞助下创办的“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南公立第二师范学校”,1915年改称“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8.
正(一)江北师范学堂是晚清江北提督刘永庆于1906年在原江北高等学堂的旧址上创办的,校址在清江浦西门内(今淮阴中学北院),刘永庆自兼学校总办。维新派著名学者、地理学家张相文受聘为教务长,并主持校政。江北师范学堂属于官立初级师范。开办之初,设有最速成科、速成科、本科各一班,后又增设高等预科。宣统元年(1909年),高等预科、最速成科、速成科均停办,专办本科。该年学堂计有本科5班,每班学生40人。  相似文献   

9.
谢荫昌,江苏武进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文化教育方面的代表人物,第一任奉天省教育厅厅长,主张改革旧学制,发展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堪称教育救国的先驱。一、首创中文版《大同报》东北素有边塞之称,清代以前文化教育非常落后。1898年光绪皇帝接受维新主张,施行变法,下令将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之学堂,奉天开始出现近代学堂,到1904年全省办新式学堂五所。1905年清廷下诣:停止科举,专办学堂,振兴学务,广育人才,并设立学部,专管学务。原奉天学政改为东三省学政,同时设立奉天学务处,作为全省教…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民政部决定统一全国的巡警学堂规制。据民政部统计,到这年九月,全国已设立20多所巡警学堂,"查各省举办巡警学堂,直隶首设,四川继之,据报如奉天、山西等省设立学堂者计有三十余处之多。查阅所拟章程、编制、  相似文献   

11.
讲武精神     
创办于清末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虽然是一所地方性的军事学堂,但在当时的军事院校中却较为正规,是成绩较突出、影响较大的一所军事学堂。讲武堂创办之际,正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中国留学生毕业回国,云南当局便任命大批回国留日学生为讲武堂教官。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日本留学时就倾向革命,其中大多数是同盟会会员,如李根源、李烈均、顾品珍、方声涛、赵时康、唐继尧、刘祖武、李鸿祥、罗佩金等,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教育。学堂特别开设了“伦理课”和“精神讲话”,教官们利用讲台向学员宣传…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湘西北革命摇篮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堂,今称常德市第一中学.1902年创办时名为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与长沙的中路师范、衡阳的南路师范并列为湖南省最早的三大高等师范学堂.  相似文献   

13.
陆军大学,简称陆大,是旧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它从1906年在直隶保定府创办,1948年底离开南京共43年,迁校6次. 一、初创时期(清末1906年-1912年) 陆大是清末为编练新军的需要创办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训练新军.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以德国人为教习;张之洞先后在南京、湖北设立陆军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先后创建了北洋行营特务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以加速培养新军干部及各项专业人才.清政府命兵部会同练兵处参照外国学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在全国实施.各省大部设立陆军小学学制三年.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各设一所陆军中学学制二年.由练兵处(陆军部)设直辖陆军兵官学堂,学制二年,毕业后分配任初级军官.  相似文献   

14.
<正>奉天医科大学是东北地区最早并最有影响的西医院校,由英国传教士司督阁创办。它连续办学达半个世纪之久,是近代东北西医人才的摇篮。奉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司督阁于1892年创办的盛京医学堂。司督阁于1883年创建盛京施医院后,西医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到医院就珍者日渐增多。但当时东北医学人才极度缺乏,司督阁感到凭一己之力难以应付日益加的患  相似文献   

15.
“将文字交给大众”,这是鲁迅先生对裘毓芳创办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的赞语。裘毓芳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是戊戌维新时期著名的才女。她有一个叔父叫裘适梁(可桴),和梁启超、严几道是当时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裘适梁有一个主张,他认为只有写白话文,力白话报,才能“民智大启”。而要达此目的,“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要能人人而阅  相似文献   

16.
西风东渐     
翻篇口口助翻翻嗽口口口.口 1902年,美、英、加拿大三国基 督教会创办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图为 1 903年成立的济南共和医道学堂。 事处改为领事馆,馆址在商埠经二路27 号(今济南市人民政府院内)。1945年 5月撤销。图为德国驻济南领事馆。 洪家楼天主教堂,1906年 落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教堂。 德华银行是1 906年由德商在济南设 立的第一家外资银行。位于经二纬二路 口,其建筑是济南今存近代建筑中保存最 完整的一座。 广智院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最早 的博物馆建筑之一。其前身为基督教英 国浸礼会传教士创办的青州“博古堂”。该 院集…  相似文献   

17.
<正>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创建于1910年,校址位于大东关城门外东南,小河沿北岸,魁星楼北(今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0号),学校培养出大批英才。晚清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兴办学堂取代私塾,奉天城先后创办10所两等小学堂,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1905年由学务处创立的第六两等小学堂,当时将位于省城大西关的原镶红旗汉军第二佐领官厅作为校舍。1910年7月,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学东渐”之风及维新派的倡导下,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长久以来藏书楼“重藏轻用”的传统,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02年,古越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开启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门,此后几年,我国的图书馆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发展,苏州图书馆也孕育而生。  相似文献   

19.
唐琪 《新闻世界》2010,(8):170-171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是一份具有典型维新派特征的报纸,主张君主立宪,向往自由平等。作为一份敢言独立之报纸,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新闻言论的文章。本文对英敛之的开启民智、推行白话文、提倡新闻道德、呼吁新闻自由等新闻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沈阳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但在解放前的四十年里仅有六所公共图书馆。即清末民初的奉天图书馆、新民县图书馆和辽中县图书馆;日伪时期的“八幡町图书馆”、伪满洲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九、三”胜利后的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建立的“辽宁省立图书馆”。六所公共馆的总藏书不足50万册。其概况是: 一、奉天图书馆奉天图书馆是沈阳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今沈阳市图书馆的前身。建于1907年(光绪33年)6月30日。经奉天将军赵尔巽准许,由提学使张鹤龄创办。馆址在省城天佑门内路西程牛录官厅(小南门里宗人府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