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旭明 《新闻实践》2002,(11):36-37
编辑旁白:钱江晚报摄影记者董旭明用手机短信协助公安机关抓住一伙窃贼,其勇气和机智赢得了同行的赞誉。读了他的这篇“亲身经历”,或许会对你如何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有所启迪。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手机短消息在紧急关头居然能派上大用场,很多人一时可能都会想不到。提醒我用短消息报警,是因为情急之中,我想起了一句手机短消息的广告语:一切尽在不言  相似文献   

2.
在即将退休、告别工作岗位之际,我对兰台充满眷恋。我将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馆(局)领导班子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西安市档案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尽抒我的兰台之情,以圆我的兰台之梦  相似文献   

3.
<正>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会议!前面同志的发言特别是李晓明的发言让我十分感慨,可以说是思绪万千。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图工委)40年来做了很多的工作,值得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下面我从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关于高校图工委过去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对于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学会感恩     
王鹏 《记者摇篮》2009,(12):9-9,5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在座的各位师长、同仁们学习、交流。此时此刻,很激动也很不安。这份荣誉对我而言,只是尽了新闻记者应尽的职责,然而组织上却给了我太多厚爱。回想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病后重返工作岗位一年来,党组织的培养、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感恩”一词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5.
高杰 《大观周刊》2011,(37):213-2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在构建道德课堂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在期间也一试身手,摸索了一些做法,现与同仁做如下分享。  相似文献   

6.
现在,做报人难,做一个好报人很难,做一个名报人难上加难。为什么?首先是数字技术进步神速,使得网络传播太快捷太普及。打开网络,真是海量的信息啊,又多又广,还快捷,什么新闻刚发生,网上就有了。还有微博,刚刚发生的事,一上微博,你转发我转发大家转发,顷刻便人尽皆知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谣言,往往纸媒一介入,  相似文献   

7.
在我所熟识的出版同仁中,有一位因其独特的经历、骄人的业绩令我刮目,又引发我急于弄清一些有关他的种种事情。诸如,究竟是什么使他放弃拥有数万名职工、年创利达数亿元的大丝绸公司“老总”的位置,心甘情愿“半路出家”做一名普通的编辑?又是什么驱  相似文献   

8.
孟威 《河北广播》2004,(6):34-35
我以前也做过电子媒介的记,现在从事理论研究。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新闻难做,新闻的做点不好选。河北电台经济频道《百姓30分》的做法为同仁和理论研究怎样做新闻、怎样发展新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报纸差错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差错、政策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技术性差错。在技术性差错中文字差错又占较高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地方报纸中存在,在中央一些颇有名气的大报上也时有所见。因此,讨如何减少报纸差错特别是文字差错这个报界的“永恒话题”,实有必要经常提醒,引起报界同仁的重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要减少报纸文字差错,首先要提高报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前,“无错不成报”或“无报没有错”似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恐怕与报界一些人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以为报纸出些差错特别…  相似文献   

10.
我写的《"何头条"解读——头条新闻的捕捉与写作》一书出版后,新闻界同仁和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朋友,要我谈谈抓头条新闻的"诀窍"。为此还应邀去了几所大学讲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11.
“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王选院士在2000年患病后写下的,从中我们仍可强烈的体会到王选院士那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现在,王选院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持续创新,追求真理,坚韧不拔。  相似文献   

12.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13.
掐指算来,我们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栏目创办至今已经四个年头了,在这个以舆论监督为主的栏目里,我也已经做了四年的记者。四年来,我先后走进过很多政府部门的大门,踏进过许多百姓的家门,跟各行各业的人士打过交道,做了不少的报道。长年奔波,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曾有不少的朋友和同仁问过我,你们整天搞批评报道,得罪人,究竟为了什么?有钱?还是有官?的确什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一些重要人物作摄影采访时,有的摄影者往往背着一个思想包袱:生怕被摄对象“千篇一律”,形象缺乏个性,影响照片质量。有了这个“包袱”,思想上就必然高度紧张,因此,一旦进入拍摄现场,就急于调焦(当然这是必要的),选取的角度,多是一些庄重的场面,活泼的气氛却不足。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自然也谙熟了这套司空见惯的程序——会见、握手、面对面的交谈、会见后的合影等等。  相似文献   

15.
退休前,我曾组织过几年审读工作,虽然忙,但感到对规范书、报、刊出版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监督媒体健康发展尽了点责任,生活也充实了。本来想退休后把晚年生活安排得舒适些,读些自己喜欢读的书,做些喜欢做的事。可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和同事们热情相邀,聘我做了审读员,这一干又是  相似文献   

16.
大量的、似乎是常见的人和事中“挖”新闻,有力不从心的尴尬,当记者是时常碰到的。近几年我在采访实践中常有一些感触。 如卖菜之事司空见惯,记者采访很容易聚焦短斤少量和价格问题。前年下半年我在开化县一菜市场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卖的大白菜个头大都比人家小一半。于是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她回答说:“现在小家庭多,条件好,吃菜图新鲜。像我卖的小号大白菜,烧烧一大盘,刚好一顿清。”这“一顿清”给我启发:这位农民善从城镇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去改变生产销售方式,以适应市场竞争,不是蛮有新意吗?我便写出了《杨大嫂专卖小号菜》等三个农民经商片断。此稿在《衢州日报》刊出后不久,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便在一版倒头条位置加花边转载。  相似文献   

17.
程文生 《大观周刊》2012,(17):205-205
我从教十三年了,老实说,这十三年的教学是零散的、随意的、肤浅的。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新课改的深入,我开始对教学多了一点理解,一些思考。在思考中,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一个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意识?”回顾经历,畅谈成长,我写成一篇拙作,以抛砖引玉,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闲话图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文霖 《出版科学》2006,(2):72-75,71
一、引子 退休后,一些同仁怕我闲极无聊,就找我帮忙审读.复审、终审书稿不算少,但让人激动的选题罕见;成书检查每年也有,但多数(其中含报奖图书)不合格.相对于全国出的新书,我所接触的量是沧海一粟,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这并不妨碍遐想;图书质量问题太多!图书质量下降了!  相似文献   

19.
有味的礼物     
在我起了做这本书的念头的时候,时间还是夏天。夏天南方的太阳很毒,但烦乱总被不期而遇的大雨一洗而尽,为了与一条河流保持一样的沉静和从容,我经常去长沙附近的一个小镇散步,那个地方叫做靖港,那条河叫做沩水河。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电台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的节目主持人,我叫赵晓蔚。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兄弟台的各位同仁来汇报我主持《阳光热线》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