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唯一的一篇美化萧红的家及其亲人的作品,在这里,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寂寞与孤独,家充满着“爱”与“温暖”。这与她生命记忆中的“家”形成极大的反差,所以小说里的怀乡情结是非常态的。“非常态”意味着不同寻常。本文试图探寻的是这种“非常态”的本源,以及把握由此带来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分析了沈从文作品永恒的价值。(一)在空间上,从“湘西”视角,构建作者理想中的“湘西世界”。(二)时间上,从人性美好的角度,在“湘西”系列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折射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识。创作是独立的,作品是永恒的。历史随风而逝,作者的倾诉却跨越时空而永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4.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满着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走进作品,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与“作者”对话,才能获得思想启迪;让他们披文入境,才能享受审美愉悦。由此,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入手,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并将其运用于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中。从荒原的描写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分别从“图形”与“背景”两个侧面讨论了两者间的相互呼应关系。通过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分析了读者的认知形成,从而深化读者对文本与作者意识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8.
“权威”是一个外来词。现代汉语中它的含义是:使人信从的力量或威望;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和事物。①英语中的“权威(Authority)”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权力、影响)。它不仅包括汉语中的那两个意义,而且还有特别值得指出的另外两个含义:①可被用来支持一个观点或行为的人或事物;②一个权威性陈述的作者,或博得人们尊敬的人;也指如此一位作者的作品。由于汉语的“权威”一词没有明确反映外语中对应语词的认识论方面的意义,而只是反映了它的社会学或政治学方面的意义。因此,涉及权威的论证模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试析《喧哗与骚动》的小说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当代美国文学中,威廉·福克纳或许是一位最独树一帜的小说家。他以“狂飙突进”的勇气,几乎吸收了欧洲文学的一切养分,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美国南方本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善于博取众长的小说实验家从不步人后尘,以至于有人评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到了”其他人“永远只好望洋兴叹是地步”。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具一格的风姿引起世界各国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惊叹和关注,并且被誉为是“一本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本文试对这部作品中的几个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传》一向是一篇存在着较多争议的作品,在把文学自觉地纳入文化学大范畴进行研究的今天’有必要对它加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长恨歌传》是诗歌与小说的璧合。从“(乐天)歌既成,使鸿传焉”来看,是两位作者的有意合作,作品的寓意必不相悖。虽然作者制此篇时意在“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但是我们知道,作品的  相似文献   

11.
摩梭人家庭角色的现代冲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摩梭人的家庭以母系大家庭形式为主 ,这种家庭形式与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形式有极大的关联性。随着现代经济特别是旅游业在摩梭人社区兴起后 ,对摩梭人家庭中男女成员的劳动分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而也影响了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形式。从总的趋势来看 ,旅游业的发展使摩梭人母系大家庭形式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家庭中,成员间联系的强度和长度都越来越低,以至有逐渐脱离家庭共同体的"原子化"倾向。"家庭原子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家庭中的渗透。由于"个人主义","家庭原子化"取消了长辈的"持续‘在场’影响",再加之"功利主义"这一不利的价值观导向,家庭教育功能由此而式微。超越此"家庭原子化"遭遇,促进家庭教育功能的恢复,有必要倡导关注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教育政策与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加强家庭道德环境的审美构建是新时期弘扬家庭美德的必然要求。从伦理道德角度,认真分析了当前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新变化,阐述了家庭环境的审美要求、家庭职能的道德要求和家庭道德环境的审美构建。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家庭教育问题,改进家庭教育,努力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家庭秩序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秩序是基于现代明基础之上的良性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赖以存在并健康发展的规范体系。家庭秩序包括两性婚姻关系。家庭角色关系、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家庭经济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家庭化、家庭道德等内容,建立当代新型的家庭秩序,需要家庭自身的营造、社会家庭之间的示范及互动作用,社会规范体系的运作。家庭秩序与社会秩序有相当的联系,家庭的建立、存在、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清代台湾中部地区客家移民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开台祖先传说,考察在当时当地的地域社会复杂条件下,移民建立自己家族意象的过程。家族系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包围之下,不仅能够生存、发展,而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分化。藉由对开台祖先的尊敬,在族谱内记载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传说,使得家族成员自我反思,产生一种族群自我参照的系统。祠堂与祭祀公业的确立,让家族成员间有互相沟通的网络。并藉由编修族谱的过程,汇集家族成员共识的基本准则。族谱编修完成,即表示已达成族群共识,宗族组织运作亦随之系统化。家族意象在抽象的宗族精神与具体的经济生活都确立之后,家族移民由原乡到移居地的移民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7.
《周易·家人》以家庭问题为主题,奠定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基调,为中国古代的家庭伦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家人》表达了女性在治家方面的重要作用,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确认了家长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家文化是在家族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各种组织行为。在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家族企业呈现出各种形态。从家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出发,将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古老的企业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有效的企业制度形式,家族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做久。当然,中国家族企业与世界上已经做大做强的家族企业相比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企业的封闭性。因此,中国家族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制度开放,即从传统的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演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开放,包括股权开放、职位开放和财务开放。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家庭的性质与职能、家庭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都有变化。在现代社会 ,家庭的教育职能趋向衰退。而学校不仅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 ,而且代替家庭承担附加的“照管 (未成年人 )”职能 ;另一方面 ,家庭接替学校承担它难以胜任的教育职能 ,使孩子不遗余力地充实在学校吃不饱的肠胃。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家庭与学校双方的职能出现错位。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 ,发达国家以家长 (包括未来的家长 )为对象的双亲教育活动日趋活跃 ,这些活动将促进家庭教育从经济型向理智型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