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学优生"的干扰,面对"学优生"的干扰,我们千万不能被干扰的表面教学现象所迷惑,切莫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绊脚石,而是应当巧妙利用"学优生"。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优生"成为小老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黄英 《中学教学参考》2012,(21):123-123
所谓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一些教师、家长的眼中,"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优生往往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活动能力,能守纪律、讲文明,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基础。他们往往是同学的榜样、老师的骄傲,经常得到表扬和称赞。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学优生",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的眼中,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而本文所指的"学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看到这些学生成绩相对优秀,就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他们一旦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深受影响.因此,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学优生"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优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学困生即在老师、家长、学生心目中学习成绩差,表现不佳的学生。他们因学习基础薄弱得不到父母、老师及同学们应有的重视和关爱,极  相似文献   

5.
黄毅 《中国教育》2004,(4):57-57
所谓智优生,是指学习拔尖、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智优生往往“一好遮百丑”,成了老师心目中的骄子,家长眼中的龙凤、学生学习的榜样,于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笔者对多所学校的智优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智优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智优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老师和家长教育的盲区。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欢迎教师家访,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家访已经成为"告状"的代名词。这个寒假去小潘同学家里家访的经历使我意识到,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沟通,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7.
“优生”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高低,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8.
《魔兽世界》是如今高中里风行的一款网络游戏,有不少学生沉迷其中。家长与老师"谈魔"色变,视其为洪水猛兽。但家长与老师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知道他们想要些什么?由此我想谈谈一些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尤其是高中学生,心理日渐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尊重和认同。他们需要找寻自己人生的价值,当现实层面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时,他们会转向一个新型的空间——虚拟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9.
“优生”的心理偏差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生”的本意,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现实中,在“虚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认的只是考试分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中,所谓“优生”指的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分数论英雄,强化了“学”的分量,无形中削弱了“品”在“优生”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优生”在“分数至上”的情境中成长,逐渐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然而,这些偏差和缺陷,往往被老师忽视。对于这些存在思想偏差和行为缺陷的“优生”,如不及时教育转化,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分析“优生”心理偏差和行为缺陷,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培养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0.
张义红 《班主任》2006,(10):46-46
又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路上,我看到上学的孩子们,有的手中拿着精致的工艺品,有的拿着相册,有的拿着漂亮的丝巾……不用问,这是他们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我暗自思忖: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的花费本来就很大,再给老师送礼物,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家长的负担:虽然孩子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没什么不妥,但这种与钱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是,我便在班队会上提出了一个要求:"我允许同学们向老师赠送节日礼物,表达祝福之意,但必须做到不花钱.至于什么样的礼物最好、最绝妙?就看你们的喽."  相似文献   

11.
儿子今年23岁了.他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他们班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题为<我想成为这样的父亲>.这些作文被结集成册,送到了家长们手中.一篇篇文章幼稚可爱,多数孩子都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描绘出了心目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可翻到我儿子那页时,我惊呆了.妹尾太郎写道:"我想做一个平常的父亲."仅此一行.  相似文献   

12.
人们心目中的优生,往往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人甚至认为: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优生不优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中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应该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现在在一些教师或家长眼中,优生往往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这种爱往往会妨碍教师客观理智地认识优生的特点,因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误以为优生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被称为"孩子王"的班主任,这个称呼我很爱听,说实话,成为一个"孩子王"容易,但成为一名出色的"孩子王"是我一直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班主任就是在孩子们需要关爱时会变成慈母,在孩子们有困难时会变成他们的拐杖,当孩子们有缺点时成为他们的指南针。我记得有句话这样说:"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是2%,而对家长来说是100%的希望,设身处地地想,我们要高度重视每一个2%。"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孩子王",我不断地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  相似文献   

14.
宣志山 《考试周刊》2015,(14):120-121
<正>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有的学生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学校,经常发现教室中有好几个成年人,他们都是学生的父母,而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工家长。他们有的在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在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有的在帮助老师做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收尾工作。有的家长在教室里帮忙后,还要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在美国学校中,教室里的义工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后进生"、"边缘生"并不是学生本身的标签,而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中逐步地为他们贴上去的.当他们高举小手想发言的时候,老师视而不见;当他们没有完成如山的作业的时候,哪怕只有一道是错的,也会遭到指责;当他们的成绩一败涂地的时候,老师的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的嘲笑更让他们无地自容;当家长会上,老师"狠铁不成钢"地当着家长的面宣布成绩的时候,他们的一点自尊被彻底击碎……自信心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被考试、被批评、被打骂消磨尽了.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体验不了学习的成功,享受不了学习的幸福,自信又会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17.
<正>照例是放学,护送学生到家长接送点,然而那天,却因为几位不相识的家长漫不经心的聊天而"沉思"了许久:"唉,老师又出去参加比赛了.这两天总是让不同的老师来代课。""是啊,老师三天两头出差,作业都没人改……"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他们谈论的老师正是上面全力打造的"名师",也是我仰慕、学  相似文献   

18.
学生处在“断乳期”、“逆反心理期”和“代沟期”,使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教师的命令。这给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探索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一靠,二鼓,三落实”就是我运用得较为得心应手的三件宝。  相似文献   

19.
一、动之以情,发挥学习主动性差生由于学习不好,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他们,还常常批评他们,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同学们也疏远他们,许多活动他们都不能参加,时间一长,他们产生了自卑、孤独、遗弃、憎恨的心理,加上他们的意志脆弱、任性,就使他们产生了怕老师、怕学习、逃学等现象。针对差生这些心理特点,我采取的对策是: 1.施之爱心,沟通感情。平时,我和他们多接触、多拉家长、多聊天,使他们感到老师在关心自己,真心帮助自己。差生小张已升入三年级了,但却通过家长向我提出能否让他留一级,和他妹妹编到一个班,因为他对学习数学怕的要死。后来,我经常和他一起打羽毛球、下棋等,消除了他的恐惧心理,又帮助他补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学校淘气、做错了事、打架或学习不用心,有的老师总以“请家长”作为震慑学生的一种手段,动辄“请家长”,向家长“告状”。前不久,我见到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其实是老师留的作业过多),被老师处以体罚,第二天又请了家长,说这孩子学习不用功,光贪玩,家长要好好“管一管”。学生回到家里,爸爸便大发雷霆。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