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信息系统工程》2003,(1):59-60
2003年行业信息化的趋势是什么?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2002年底,计世资讯率先推出了政府机构、制造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教育、交通业、公共事业,医疗卫生等九个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从中我们看到:各大行业信息化投资与应用的重点已由“从无到有的IT建设工作转到从有到精的IT提升阶段”。政府:以业务为中心 以应用为重点 2003年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将会以业务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即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设计,信息技术运用,项目实施等将紧紧围绕业务,以解决业务问题为出发点,信息化的重点是应用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研究数据表明:49%的税务部门,69%的公安部门,33%的财务部门将以业务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放在第一位;这一指标在社会保障部门和建设部门更高达78%和80%。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内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领航者,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伴随行业发展十六年,已成长为能力全面、业务精通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形成了覆盖业务咨询、IT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建设、IT运维外包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11月29日下午.2009中国IT两会教育信息化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部分高校及中小学网络信息中心、网络教育学院、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主管,教育信息化专家以及相关的教育行业IT人员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4.
《信息系统工程》2003,(3):61-61
据计民资讯研究表明:2002年成为中国IT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年度,用户的理性务实与厂商的调整转型成为2002年中国IT市场的主基调,IT用户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有到精的二次购买的投资额第一次超过了从无到有的初次购买的投资额——对IT有深入理解的用户成为中国IT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摒弃对IT技术的追逐和投资规模的追求,从应用出发,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ROI)正逐渐成为IT购买的显著特征。2002年中国IT产业增长率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银行业一直是IT产品最为积极的应用者和IT技术发展积极的推动者,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中,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地方金融体系IT应用却一直没有被足够的关注。某权威咨询机构2001年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称,“截止2000年底,除农村信用合作社外,银行的电子化营业网点数共约14万个,其中光大。中信实业、华夏、民生、招商、广发、浦发等所有网点都是电子化的,  相似文献   

6.
把握了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要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作为目前我国IT投入最多和IT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银行业一直是国内外IT厂商竞相追逐的目标。这个“独特”的现象相信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金融业的IT应用几乎包括了所有IT产品,同时也由于这些产品的安全性能在金融服务中的基础地位.本期“行业关注”从各大金融机构信息化现状和一些重要的信息工程角度对金融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配合了相关厂商的精彩观点和优秀的产品.方案,相信能够对我国金融业和IT服务商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ISO20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5年共同发布的第一个IT运维(服务)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适用于提供IT服务的各类型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通过ISO20000国际标准认证的教学科研单位,本文概要介绍了该标准体系在学校落地的探索和实践,以供各级各类教育形式参考借鉴,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提供系统化、优质的IT服务。  相似文献   

8.
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来自信息技术公司前沿的反馈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专业人才的所学非所用,IT教育改革正在成为全球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马应章研究员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开放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下属ERP专委会主任。MIS专委会副主任,是国内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老一辈专家,也是信息化工程监理专家,正参与制订国家标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的总体组工作,有丰富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本文通过他从业IT关注IT标准的所为和深中肯綮的简述,充分揭示标准对于IT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千万不要把信息化看成IT部门自己的事,IT部门“耍单帮”往往会导致IT项目难以推广甚至最终搁浅。在政府、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IT项目的成功上马往往需要仰仗多个部门的相互“联动”。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定义,服务是用于出售或者连同产品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也就是说,服务并不仅仅是商品售出后免费的捆绑式附加品,而是一种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在IT行业里,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标准化的进程,IT产品在技术、品质、成本等方面日趋一致,各大IT厂商在进行品牌战、价格战、营销战的同日口,又打起了服务战,IT服务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与软件市场、硬件币场并驾齐驱之势。据统计,全球IT服务业总产值已经占到了整个IT业的37%~38%,并有望在2003年达到7220亿美元。另有数据表明,全球IT服务业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伴随  相似文献   

12.
《信息系统工程》2009,(3):76-76
在2009年中国IT市场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司长周子学表示,我国IT产业在经历了去年的原料价格上升、经济危机等多重危机后,今年将迎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3.
企业如果缺乏IT规划或者规划脱离现实,容易形成信息化建设落后、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后果,案例中的A主任政正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IT规划即信息化建设规划,是  相似文献   

14.
助中小企业腾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面向企业的互联网还有电子商务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知名的IT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战略。且全国各地相关的研讨会,展销会更是此起彼优。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到底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满足呢?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呢?我们在“信息化趋势”版块的“行业关注”栏目特别策划了题为“助中小企业腾飞”专题报道,旨在传达中小企业的心声,让人们更深入报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把IT厂商服务理念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1月2日,商务部研究院信息咨询中心与信索咨询中心推出的《2005/2006年中国行业IT需求趋势系列调研报告》显示,未来三年行业的信息化IT投入将进入高增长期,2004年中国行业信息化IT投入额达2549.8亿元。预计到2007年我国行业信息化IT投入将达到3817.4亿元,比2004年增长49.7%。报告指出,从区域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较高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2月23日,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联合主办的中国电脑教育年会上,戴尔公司一举摘取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服务器等三大领域2003年度教育行业最佳国际品牌大奖,并为戴尔今年在中国教育市场的突出表现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3年是中国教育市场IT采购较为活跃的一年。同时,随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04,(3):29-30
中国IT企业从始至终一直参与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联想作为中国IT产业的一个代表.恰巧也是在1984年成立,时至今日他已经同方正、用友.华为等企业一道.成为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与黑的交替.成为中国IT企业发展独有特色。他们一方面在缔造着东方IT企业的神化.一方面也让国人总是担心他们今后难以基业常青。  相似文献   

18.
日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胜利闭幕,论坛就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何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信息化重点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位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有志人士深思!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业界领先的IT企业,惠普能为中国的教育做些什么?惠普在实际行动中,是如何将创新科技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带来新的教育体验,与中国教育事业共成长?从以下几个侧面,我们不难追踪到惠普在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中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其中,教学信息化由电子教室、课件制作、备课系统、考试系统等组成。管理信息化则由办公系统、教务系统、后勤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构成。在这些核心应用系统之下,是作为应用和信息载体的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备,包括电脑、服务器和周边其他设备。据教育部科技司某官品说:中国3亿学生,按每10人一台计算机来算就是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而日前,平均100名中小学生才有一台计算机,这还不包括相应的网络、外设、软件等产品,而且要两年一更新。  相似文献   

20.
博览会     
《管理信息系统》2008,(11):18-18
10月11日,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博览会与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同时开幕。展会云集了多家IT企业尖端软硬件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