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恋字面上的解释是:你是我的依靠,我喜欢你,不想离开你。它表明一个个体在向另外的个体寻求亲近,表示好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依恋在孩子和家人的互动中得以体现,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可以意识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是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BarbaraRowley先生是一位婴儿教育专家,他刚巧有一个18个月大的女儿,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对婴幼儿的依恋行为问题,BarbaraRowley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依恋早期不是爱在孩子依恋早期,父母都应该明确,孩子依恋一方而不是更爱一方。依恋不是爱,只是更多地依靠父母中的一个,这是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事实上,与孩子整天呆在一起的父母中的一方,往往更容易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在双职工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双方比较均等的依恋是可能的,但是很少。这个变化过程经常发生在1~3岁婴儿之间,而在婴儿18个月时表现得特…  相似文献   

3.
"吴老师,我可不可以和你结婚呀?""为什么这么问呢?""我不想跟你分开,妈妈说,只有结婚,两个人才能一直在一起。"……这是吴邵萍教过的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大班毕业前夕说的一番话,稚嫩的言语折射出的是孩子对吴邵萍深深的爱和依恋。而每当谈到孩子,吴邵萍总是说:"我喜欢孩子。看到孩子纯净的  相似文献   

4.
<正>胡适曾经对他的孩子说过:“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呢?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尊重、相信并引导孩子,要学会适时适度放手。我们和子女分属不同的个体和灵魂,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物,更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和孩子应该平等相处,  相似文献   

5.
<正>低龄寄宿,的确关涉到孩子个体,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但是对很多进入小学的孩子而言,可能最放不下的反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这种依恋可能会干扰孩子融入集体;而对另一些家长而言,如果认为"送孩子寄宿父母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也大错特错,孩子寄宿,是要求父母打造一种更高质量与孩子沟通的模式。学生从小住宿好不好?我是一  相似文献   

6.
依恋关系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亲子互动,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互动方式会让依恋关系的巩固与发展事半功倍。女儿上幼儿园时:我是你的定海神针女儿从小就是个磨人精,睡觉要枕着我的胳膊,醒来要我陪在她身边,我不能离开她的视线。每次我上班,都是趁她不备,我偷偷溜出去。很多时侯,随着房门轻轻的一声响,屋内会传来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  相似文献   

7.
说起依恋,凡做父母的人,都会感受到婴幼儿对自己的依恋。你看,当爸爸、妈妈有事出去,宝宝就会伤心地啼哭;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立即就会欢天喜地地迎出来。这些,都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此外孩子对父母的吸吮、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行为也是依恋的具体表现。依恋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相似文献   

8.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在亲子陪伴中,孩子能获得安全感,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发展智力并学会与人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是很多家长不能陪孩子的理由。"总是很忙"的家长,当听到"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句很多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你的内心是否被触动?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他一起成长,对父母来说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职场父母在忙工作和陪孩子之间,怎样做才能兼顾并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和家长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希望  相似文献   

9.
《父母必读》2013,(4):98-101
原因 在婴儿时期,你的宝贝并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开始会爬,他发现:噢,原来我可以掌控自己和妈妈的距离!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地,他明白了原来他是独立的,他和妈妈是不同的,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此,他的自我意识逐渐产生了。这是孩子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0.
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哇”———孩子拼命地哭喊、尖叫,就是不让你离开;他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每次你要离开的时候他都会大声地尖叫、哭泣,拼命地跺脚,百般安慰无效之后,你带着困惑、沮丧和愤怒强制性地把孩子送走。同样的情景几乎在一周的一天都会发生。听起来熟悉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孩子正处在“分离焦虑”期。分离焦虑是孩童期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健康心理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已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不愿意离开安全、熟的人和环境。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父母不用惊,理解孩子并采用一定的应对策略,能…  相似文献   

11.
洋洋指着玩具柜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玩……”“噢,我知道,洋洋是想玩电动汽车。”妈妈一边说一边毫不犹豫地从一堆玩具中取出电动汽车塞给了洋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代替孩子说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熟悉孩子的一切。其实,你对孩子的需求可能是一种想当然,或者仅仅是一知半解。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想。你不可能知道孩子所想表达的一切。另外,想当然地代替孩子说话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经常没有机会说话的孩子会变得不愿表达,因为他逐渐习惯了成人替他说话,替他作决定。这不利…  相似文献   

12.
香水爱人     
清儿 《教育与职业》2003,(10):56-57
我从来都不用香水。那一年他为我买了一瓶颇贵的香水,在我责怪他花了那么多冤枉钱之后,便当作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他说哪一天你能学着用香水了,就说明你已经成熟了:“我等着那一天的到来。”谈了五年的恋爱,我知道他喜欢成熟的女人,喜欢解风情的女人,喜欢温柔的女人,喜欢似水的女人。可是,我不是。我在他的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调皮、任性。我很想为他改变自己,成为他心目中完美的女人,成为他依恋的女人。每当我刻意地这么做时,我们都觉得很别扭,我觉得那是在扮演另外一个人,而他也愿意我只做我。他说,你不用这样,我会等的,你总会长大…  相似文献   

13.
《父母必读》2010,(11):148-148
这个阶段,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将会减慢,他已经进入了“长心眼”的阶段。你会发现.他的词汇量大量增加.社交能力也比原来要强了很多.但他的情绪却变得很不稳定:他很依恋你,但当你要求他时.他却又要经常做出相反的事情;有时候他乖巧听话.可正当你想把他当成大孩子看待时.他却又摇身一变成了个蛮不讲理的小魔王。  相似文献   

14.
我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而我的孩子,正是你的学生. 我的孩子今年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个很淘气的孩子.可以说所有聪明又淘气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弱点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反应快,好提问,上课好说好动,好接话,好提出不同观点,成绩也太不理想.于是,他成了你眼里的个别生、"差生".那次,他在课堂上对你提出了几个你无法回答的问题.据孩子回家说,你当时脸红红的,眼神里有一种愤怒的光芒.可我们无论如何想不到你竟然会在第二天把我叫到你的办公室,并当着孩子的面对我说"管你一个孩子的工作量是我管理班级工作量的一半,你们最好给他转学"!  相似文献   

15.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2,(3):2
《法律与生活》2012年第2期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请把人生1/7的时间给孩子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爱和影响,不在你挣钱多少,不在你多有知识,更不在你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相似文献   

16.
我班有一幼儿,父母都是个体手艺人,整天忙于做生意,经常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因此孩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极差,经常睡懒觉、不吃饭、不洗脸,像一只小刺猬蓬着头发就来上幼儿园,整天只知道调皮捣蛋。他的父亲每次送他来园时都是那么几句话:“你要听老师话啊,爸爸等会儿给你买糖、买玩具……”说完一走了事。夫妻俩晚上回家很迟,累得筋疲力尽,也顾不上孩子了。天天如此,孩子总是在等待中失望。  相似文献   

17.
我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而我的孩子,正是你的学生。 我的孩子今年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个很淘气的孩子。可以说所有聪明又淘气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弱点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反应快,好提问,上课好说好动,好接话,好提出不同观点,成绩也太不理想。于是,他成了你眼里的个别生、“差生”。那次,他在课堂上对你提出了几个你无法回答的问题。据孩子回家说,你当时脸红红  相似文献   

18.
听孩子的话     
到一个朋友家里去,说到各自的孩子,朋友说:我这孩子特别不听话!”我笑着问:那你听孩子的话了吗?”他一愣,问:“我还用得着听他的话?”我点点头说:“你如果认为自己跟孩子是平等的,那就得听他的话——是听他说话。如果你能做到主动抽出时间听他说话,如果你总能做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再发表意见,如果你发现他的话说得有道理,哪怕是偶尔有道理,你也能虚心地接受,我相信,他就会好好地听你的话,你就不会抱怨他是个特别不听话的孩子了。”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当然,也经历了一个摸索的过程。开始时,我也认为所谓家教,就是对孩子…  相似文献   

19.
嵇珺 《家庭教育》2007,(4X):26-27
“妈妈,我想买那个咸蛋超人。”“爸爸,我走不动了,你快背背我。”……在我们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总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面对孩子的这些要求,家长应该“有求必应”:不是孩子说什么你都要满足他,而是当你的孩子提出要求时,你要对他的要求给予回应。回应孩子,不管你是否答应他的要求,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爱着他的,并且,要积极地回应你的孩子,不要以敷衍塞责的态度去对待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