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2.
人物访问记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体。它记述各行各业较有名气,较有影响或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行,篇幅不太长,回答的是读者应知或欲知的问题。其形式往往是记者代表无法出面的读者同被采访者交谈,有的放矢地提问和解答,从而获得某方面的新闻、信息或被访问者的思想见解、活动等。它具有新闻性、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很受读者欢迎。目前,报刊上发表的人物访问记,有许多写得很引人入胜。探讨和总结访问记采访与写作的经验,对于克服“一般化”、“模式化”的毛病,提  相似文献   

3.
李福杰 《青年记者》2002,(7):26-26,41
篇新闻报道能否成功,采访成败至关重要。尤其是访谈类新闻的写作,当被采访对象是高级领导干部、艺术家、知名教授或著名企业家等“名人”时,成功地组织采访显得更为关键。所谓“名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作忙,时间紧。二是大多在某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造诣和成就。三  相似文献   

4.
李向平 《视听纵横》2004,(5):108-109
在众多的广播艺节目中,有一类节目是专门介绍艺术家或艺术家作品的艺专题节目,我们姑且称之为“广播艺专题节目”。这类节目的特点是通过对艺术家的采访以及介绍来分析作品的特色,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高贵品格等。这类节目的采访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要求也比较高,除了要把握正确的导向和基调外,还要注意它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6.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专访”问题性“专访”是新闻记者带着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去作专门的采访,然后写成的访问记。譬如杨刚采写的《蓓蒂——美国社会问题的缩影》(1948年9月25日,见《中外通讯选》下集第959-966页)以及记者就某些商品的调价、新婚姻法的公布、招收研究生的制度、毕业生的分配、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等问题对有关人员采访,都可以写成“专访”发表。问题“专访”的现实针对性是最强的。例如,  相似文献   

8.
大学图书馆的“专家选书”与“选书专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专家选书”现状与“选书专家”设想的比较,提出了未来采访工作中必须大力培养和造就图书馆自己的“选书专家”,才能主动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女报》6月23日发表了我写的艾琳访问记《默默而深情地奉献》。艾琳是一位在新华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美国女专家,不久前不幸去世。为了纪念她,我把自己那次采访的经历介绍给读者。艾琳住在北京木樨地一幢专家楼里。5月16日,我准备好了一切采访用具赶到她的寓所。由于路远车慢,我比原来约好的时间晚到二十分钟,所以一进艾琳的家就连连道歉。我发现她脸上颇有不悦之色。不  相似文献   

10.
何谓“观察性报道”?我的理解,即是记者,通讯员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或比较重大的新闻事实,采用目击并如实记录的方式而写成的报道。如这一解释能成立的话,那么,不妨将新闻作品中凡突出了“我”的,如访问记、目击记、采访札记、人物专访、游  相似文献   

11.
有人在新闻报道中创一奇迹:不见被访问者而竟写出了“专访”。诀窍是:把别人采写见报的报道照抄一遍,署上自己的名字,就成为“我写的”专访。不花费很多时间,不用跑腿,也勿需动脑子。“妙哉”,“妙哉”! 登载在本年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上的《黄河问题大意不得——访地质水文专家王涌泉》,就是这样的“作品”,张文郁就是这样的“作者”。可惜,文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均不买账,严肃地提出了意见。王涌泉同志郑重声明:“我不认识张文郁,张根本没采访过我”。一查资料明白了,原来张的文章是1985年12月30日《世界经济导报》一篇访问记的翻版。那篇题名《明年起黄河的治理大意不得》的文章,是该报记者阮江宁采访后写作的。  相似文献   

12.
标题与体裁     
标题的确定与文章的体裁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显而易见,不同的文章体裁决定和影响着题目选择。从语言标志上看:叙事,写景、抒情性文章在题目上常常有“访问记”、“见闻”、“纪行”、“赋”等词语,如《春节肥西行》、《春节前夕访灾区——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见闻》、《租国西北角采访纪事》;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13日《北京青年报》上刊载了一篇该报记者吴菲采访凤凰卫视记者问丘露薇的访问记。闾丘露薇因在3月24日伊拉克战火燃起后突入巴格达而引起万众瞩目,5月1日凤凰卫视的“非典专题·北京一日”中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北京街头。 “仿佛一夜之间,战场倏忽变换,而闾丘总在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书商的高校图书馆"图书两级采访"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两级采访"系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中由图书采访人员具体实施,学科专家、教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图书采访协作体系;是通过网络采购图书,优化文献资源配置,完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提高文献保障率的一个管理平台;是书商提供集成书目的、优化的"一站式"图书采访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5.
浅谈采访工作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书刊文献采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有关专家称它为“图书馆业务的第一站”。它作为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1采访工作的现状(1)出版的无序对采访工作的影响出版界以利润为目的,大量热门书刊充斥市场。常常是不同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书讯     
《回向新回弄》一书出版这是巾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鸿文先生的一部新著,由安岗、何棒华先主作序,警言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40亲万宇,是一木视野广阔、内客幸富、颇具特色的新闻学著作上篇“经验涸查”,是十一匡三中全会以来,作者仿问首都和郁分省、市、自治区新闻单位后写的调查报告和访问记;巾篇“人物追踪”.是作者对范长江、赵韶构等十几位著名报人、记者、作家的新闻生涯研究成果、访问和回忆片断;丁篇“业务论谭”,是作老对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宣作、新闻教育、新闻著作等方面的著述。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从第二期开始,在“专题讲座”栏目,开辟“自律与维权”,特约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顾理平撰文。本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隐性采访》是第三讲,讲解了隐性采访中出现违法的主要表现、隐性采访的法律禁区、在法律度的把握上应注意的规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1880年9月6日,美国纽约《太阳报》上刊登了该报记者约翰·斯温顿发自英国的访问记《海滨漫步》。这篇访问记中译文仅两千字,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代著名共产主义领袖马克思的思想和形象。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不少新闻记者访问过他。对他们发表的访问记,马克思的批评多于称赞,因为这些访问记的作者,通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构想和政治立场随意制造他们的马克思的形象,并且歪曲马克思在谈话中表达的观点。唯有斯温顿的访问记,马克思是满意的,他写信对斯温顿说:“应该谢谢您在《太阳报》上所写的友好的文章。”马克思从不轻易称赞别人的文章,因此研究被他赞许的文章,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太阳报》是一家每天出版的4版“便士报”,读者对象是纽约市民、工人和小商贩。该报主编查理·德纳原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主任,1851——1862年,他经手编发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通讯近500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采访的新闻分两类,一类是“发生的新闻”,即发生在一个瞬间,如突发新闻,会议新闻。一类是“发现的新闻”,是指发生在一个时段内未被发现的新闻。采访发生的新闻容易,采写发现的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采访发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20.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