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本文从“以文为词”之质实、“以诗为词”之清空两大层面对辛弃疾词风进行了理论探讨, 认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不是纯然的散文化, 也并非纯然的诗歌化; 而是兼容诗文异质并对此进行重组后形成的风格特色。这种词风既符合宋代文学思想, 又具有南宋词的新质, 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人们一般承认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其中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苏轼的“以诗为词”再到辛弃疾的“以文为词”,人们却常常对此感到不满,以为这样是违背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词说来,便有人认为,“至于提倡‘以文为词’则更是违反了艺术的一般规律.”这个“艺术的一般规律”就是指的“形象思维”,以为“以文为词”便“丧失了词所特有的形象或意境”①用形象来反映生活,它是文学区别于其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虽早已被学界所认同,但因对其理解肤浅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作者认为,辛弃疾“以文为词”除了指通常所谓语言散文化而外,还应包括章法的过变不变,手法的敷陈铺排以及善发议论、熔铸经史、以气入词等等。“以文为词”是辛弃疾对词体的进一步解放,辛词的诸多特点往往是这一革新精神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推动词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当世和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二人在词的创作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以文为词”在议论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地存在着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苏辛词中议论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引发议论背景、议论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苏辛“以文为词”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苏轼以豪放为主,以婉约为辅,锻造了一代词宗。苏词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又拓展了深广的创作领域,还“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豪放与婉约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辛派词人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派词人”以辛词为榜样 ,有意识地学习苏轼 ,其词作具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辛派词人”之形成 ,与辛弃疾巨大的人格魅力与歌词艺术魅力密切相关。他们的政治主张与实践活动、个性与表现等等诸多复杂因素 ,都融合到了歌词创作之中 ,形成独特的风貌。而且 ,“辛派词人”为了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共同选择了“以文为词”、议论纵横的表达方式。因此 ,“辛派词人”自然形成了豪迈奔放、恣肆粗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创作的基本特点,也是苏词典型的艺术风格。苏轼是涵咏和圆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典型意义的封建文人,其词是文学史上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完美统一。苏词为词文学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词的思想内涵,提高了词艺术的情感品位;刚柔相济,互为表里,增添了豪放词艺术的风味;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将其大我的际遇、性情、学识、精神熔铸于词,造就了稼轩词的大我之境,给后人留下了一批难得的艺术精品,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稼轩词大我之境的成因主要是,豪放与婉约交融;以文为词,典入化境;养气与积理.  相似文献   

11.
辛派词人方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岳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派词人主要成员之一。其词充分继承了“稼轩体”的创作风格,将抗金复国的理想寄之于词,丰富了词的内容;在形式上不受传统词风的羁绊,以文为词,以意为词,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辛稼轩之后的词史中,刘须溪的词作篇目在宋人中仅次于辛稼轩,成为宋末辛派词人的“光辉的殿军”。以须溪“文本”为基点,从须溪词的比兴象征与须溪以文为词的特征两方面对须溪从词体和词体精神两方面接受辛稼轩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文为词"历来受到词学家的重视,但多着眼于"以文为词"概念本身,就其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影响论及甚少。该文通过对于"以文为词"概念流变过程的梳理,将"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议论化的手法结合音律上的可能性同散曲加以比照,认为散曲受到"以文为词"的影响,在散曲的表现手法、内容及多样性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辛弃疾和他的稼轩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稼轩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它熔豪放与婉约于一炉,形成了以豪放为基调,而不失温婉的独特风格。我们认为,“悲壮沉郁,含蓄蕴藉”是对其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极好概括。本文将从稼轩词“以气为词”、“以文为词”、“以故典为词”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一、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相似文献   

17.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刘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现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8.
曹贞吉词因与曹尔堪词并称为“南北曹”而名噪清初词坛,并成为惟一入选《四库全书》的词人,曹氏词作在清初词坛的地位和影响,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曹氏词作“取径较正”,“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还在于他以词作实践诠释了清初词学观念的变化。曹贞吉主张师法前代词人神理,反对形式上的模仿,论词以神理为主,不刻意轩轾婉约、豪放词风,将诗歌的联章、比兴和以文为词等手法引入词体,体现了曹贞吉词作推尊词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促进了词体的变革、推动词史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当世和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二人在词的创作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以文为词"在议论方面的表现,就明显地存在着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苏辛词中议论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引发议论背景、议论内容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苏辛"以文为词"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韩愈评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辛弃疾以文为词,无事不入,亦有"雄深雅健"之风。本文试以《贺新郎》词调为例,分析稼轩词"雄深雅健"之"雅"。稼轩词,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绍《诗》之雅正;承"经""史""子"之古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