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水流域是华夏民族古老伟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汉水流域的民间版画分布地域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基于审美视野,以汉水流域较有代表性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为例,通过将其与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对比,主要从其图式、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使我们对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桃花坞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 ,这里的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 ,并由绣像图像演变而来 ,至明代成为一民间艺术流派。桃花坞年画的特点是构图对称丰满 ,刻线工秀 ,色彩绚丽 ,画中人物质朴大方 ,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在民间画坛 ,桃花坞年画也称“姑苏版”。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在天津西二十公里处 ,它的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崇帧年间 ,从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 ,最为风行。在杨柳青周围的几十个村庄 ,都绘制年画 ,素有“家家刻木板 ,人人绘丹青”之誉。这里年画多取材于旧戏剧 ,美女胖娃娃等 ,构图丰满 ,线条工整 ,色彩鲜艳 ,人物的头…  相似文献   

3.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一部已书写了六百多年的手工艺术宝典,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习俗风尚、审美取向、工艺技法等客观因素,以及艺人的思想个性、艺术素养、文化品位、个人风格等主观因素,都深深影响着苏州年画的制作,从而形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4.
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抗日题材的武强年画作品,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表现形式,再度引起广泛的关注。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武强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年画,都是各自所在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古有民谣:“南桃(桃花坞)北柳(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说明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是武强年画最突出的特点。武强年画自元代初年祖版绘制以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作为一种服务农家的节俗时令装饰品而存在的。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武强年画一直誉满民间,…  相似文献   

5.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笔者出自挖掘、抢救、整理、继承民间美术遗产的目的,论述了濒临失传的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兴衰的社会条件。分析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色,并提出保护、继承这一珍贵艺术遗产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末,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它通过版画设计、木版雕刻,并采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剧而成。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戏曲故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独特魅力受到世人的欢迎,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相似文献   

7.
桃花坞年画作为中国四大木刻年画之一,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是我国最重要的年画集中产地。而在清代中期桃花坞年画达到了鼎盛时期,秀美典雅的女性人物是桃花坞年画的重要主题,因此桃花坞年画中的女性形象对研究古代女性形象变化和民间绘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大地的艺术,是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然而,随着农耕社会的瓦解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竞一时走向衰落庶几成为“失落的文明”。所幸有识之士深怀文化信仰,担当起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投入空前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编就这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这是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将其纳入“大艺术”本体论的美学范畴,既以历史的方法作纵向比较,又以比较关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藉以凸显年画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和“浅中寓深”、“俗外见雅”的地域个性,从而以民间文化的多重价值,展现出立体化与全息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美学气象和生态景观,其价值已超越了一般的图画“集成”,而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抢救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发展和创新中国木版年画,带动中原地区整个文化创作和生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整体拉动作用。当前,影响和制约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因素很多,必须大力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个"世界绝活"。  相似文献   

10.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站在保护的角度上还是传承的角度上,都应该对其进行推广和学习。而将漳州木版年画引入小学美术课程,则是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华历史进程中的璀璨文化珍宝,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微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初步解析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小学教程的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2,(3):176-179
This paper is about New-Year woodcut prints done in the Taohuawu area of Suzhou in the Chinese Ming and Qing periods that influenced Edo period ukiyo-e. And Japanese ukiyo-e impacted Western Post-Impressionism. The subject matters of Taohuawu en gravings came from Chinese folk life, and were highly decorative. The engravings were reasonably inexpensive for ordinary people. This art form influenced ukiyo-e directly. As a Japanese engraving expert wrote: "Chinese prints were a good model for Japanese engravings. Chi nese New-Year engravings moved Japanese ukiyo-e artists so much that the new idea of ukiyo-e was influenced largely by them." [1]  相似文献   

12.
蕴涵着丰富的吴地民俗文化内涵,并已成为历史的记录和城市文化元素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六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经形成期、兴盛期、衰颓期和新年画期的发展变迁,如今已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在大力弘扬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站在时代和"文化苏州"的新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挖掘、整理、研究与传承工作,以使"一坞桃花"更加争奇斗艳、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13.
晚清官绅们的心理态势在“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下.走过了从“西学中源”到“中外通行”的文化调适演变历程。除顽固排外者外,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西方法律教育的文化优长,另一方面又深陷在传统法律教育的羁缚中,形成了二种自我矛盾的凝重心理。  相似文献   

14.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苏州历代"香山匠人"的制作、建造、设计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苏州传统的营造法式,值得继承与推广。但苏州传统营造法式在当代的发展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需努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的大学是仿西学产生的,所以西方文化的渗透较为明显,但是随着五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和浸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作为大学文化载体的民国大学校徽就体现出这种变化。虽然有些大学的校徽还留有"西学"的痕迹,但从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徽体现了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折射出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雕塑的缺失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文章从中国古代雕塑历史的经验分析,强调中国传统雕塑在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主体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释其内涵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苏州评弹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长篇书目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历史上著名的评弹艺人都有其代表的长篇书目。周良以"苏州评弹的演出以在书场演出长篇书目为主要形式,长篇书目及其演出是评弹艺术的生命线"为宗旨,很早就展开了对苏州评弹书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从他自己撰写《论苏州评弹书目》《弹词经眼录》,到主编《苏州评弹书目选》《苏州评弹书目库》,周良在苏州评弹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作为苏州评弹著名的理论家,周良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已和苏州评弹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