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个体网民的交流平台,SNS类型的网站逐渐兴起,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逐渐向现实化回归,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本人将以往类似的文献作为研究借鉴,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试分析当代校园SNS网站人际传播特点,对校园SNS网站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交焦虑与依恋之间的关系,为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科学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信任量表(Rempel和Holmes,1986)、交往焦虑量表(Leary,1983c)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李同归和加滕和生,2006)测量了645名大学生。结果:(1)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高于男大学生;本科生的依恋、社交焦虑显著高于专科生;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人际信任则低于城镇大学生;(2)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依恋呈显著负相关;依恋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能够预测依恋;(3)层级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当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共同预测依恋时,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应显著,而人际信任的预测效应从-41降低为-0.170。结论: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是影响依恋的重要因素;社交焦虑在人际信任—依恋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个体网民的交流平台,SNS类型的网站逐渐兴起,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逐渐向现实化回归,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本人将以往类似的文献作为研究借鉴,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试分析当代校园SNS网站人际传播特点,对校园SNS网站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校内网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它促进了虚拟网络社区中强关系社会网络的形成,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表露的绝佳平台。本文试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维度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人际传播的特性出发,以微博客作为案例考察分析,分析微博客媒介的背景、特点、以及微博上的人际传播关系,探讨虚拟人际传播新特征,并总结虚拟人际传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艺颖 《新闻世界》2014,(7):241-243
作为一款兼具通信、社交功能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凭借其低廉的运营成本,受到了大学生用户的青睐。随着微信用户的飞速增长和新功能的不断发布,其功能特点和传播模式愈发清晰。本文从微信的基本功能出发,通过对安徽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陈劲 《大观周刊》2012,(46):234-234,248
对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信赖在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可预测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可依靠性和信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大学生孤独感的两个维度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是否恋爱在感情孤独、社会孤独和孤独感总分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和孤独感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感到同伴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依靠的,值得信赖的,个体的孤独感就低。  相似文献   

10.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成为网民的最大群体,其中人际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QQ、微博、人人网、飞信等即时或非即时的通信工具则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网络媒介。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带给了大学生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媒介的深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引发各方关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等概念被学者相继提出,并加以佐证。本文将以QQ这种人际传播的新形式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州大学城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文章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当前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方面的新动向.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既是传播媒介,也是人际交流手段,还是学习工具.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接受的第一媒介,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行为呈现分化离散特征.调查数据同时显示,当前部分大学生已经形成对网络依赖甚至表现出IAD症状,这构成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黄婧 《今传媒》2016,(7):95-96
古装电视剧作为一种新时代的大众媒介载体向当代大学生呈现了有关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如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穿着打扮等,同时也塑造或者强化了当代大学生关于现实生活的某些观念,对大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事务有一定的影响,它巧妙地连接了现在和过去,通过历史传递出当下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蕴含着作为一种引领新潮流的媒介潜力.  相似文献   

13.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SNS网站用户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在网络中构建虚拟的人际网络,结合人际竞争情报相关理论提出基于SNS开展企业人际竞争情报工作.针对该构想实地走访和调查了多家SNS网站和中小企业,总结了实际情况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面向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的SNS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详细探讨了系统的数据库和功能模块,具体论述了人际信息资源管理、人际网络构建、人际网络可视化和人际网络分析四个模块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浅议微博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和人际交流工具,很自然地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的追捧,可以说,微博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舆论建构以及其特定的信息环境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本文即是通过分析微博本身特性,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这些消极影响究竟是怎样形成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在方便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深受新媒体影响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意见,以期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开展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