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转折期,先后经历了“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州(郡)一县二级制”、“府(都、道、方镇)一州一县三级制”的演变。作为地方行政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河套、关中地区重要屏障的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区划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持续变化的边疆形势需要,真实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由二级制向三级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郡起源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中期以后已普遍得到了推广,并初步建立起行政管理机构。郡的长官曰“守”,郡守有治民攻守赏罚之权,对君国负完全责任。秦并天下之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秦郡一律置“守、尉、监”三长官。郡守为一郡之长,主管一郡行政。郡尉掌佐郡守,典武职甲卒。郡守、尉均有丞,以协助处理日常事务。郡府设诸曹掾属,以理一郡民政事务。汉承秦制,但随着疆域的扩大,郡的建置乃有较大的发展。郡为汉代地方行政的骨干,故郡守的职权颇重,考察一个郡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首先要了解其行政长官太守的情况。《汉官》说:“…  相似文献   

3.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国,建制跟中国古代相仿,譬如道、郡等。作为郡制的求礼,严格意义上讲还不算城市,顶多是个县城,但这里的人民城市意识特别强烈,我们所到之处,基本上看不到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4.
韩杰 《中学文科》2006,(5):59-59
中国古代史教材及许多历史科考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地方行政单位,如郡、国、道、路、省、府、县、都、乡、里、丘、社等,而教材中没有解释,学生又常常问及,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现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出现。郡县制的确立,使得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以下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历史上的香港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我国先民在香港地区居住、劳动、生活。从公元前214年起,香港就一直处在我国历代王朝所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有效管辖之下。秦始皇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以后,派大军南下,在岭南戍边、开垦,实行统治,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移民50万进行开发。香港隶属于当时的南海郡番禹县;之后历经汉、晋、隋、唐、五代、宋以至于明,这个地区曾先后隶属于东莹郡宝安县、广州府主安县、广州府东美县、增城县管辖,明神宗以后,隶…  相似文献   

7.
英国安茹王朝是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通过构建国家行政体系实现“跨海而治”,基本上奠定了后来英国政治发展的大框架.安茹王朝时期英国的国家行政体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中央行政体系和地方郡区制.中央行政体系大致有国王、国王政府、议会等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议会的产生、确立、发展是中古西欧政治制度史上的大事.安茹王朝时期王权主要通过郡区制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但当时比较正规的县制只存在于楚、晋两国。春秋楚、晋两国县制生成的途径、性质、特点及体制有异有同,晋国并且出现郡小县大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行的官僚制是作为一种古代官僚制的传承而存在的,相对于西方现代官僚制来说存在诸多缺陷,是发育不良而不是发育充分.在西方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兴起针对官僚制的改革浪潮时,中国的行政发展既不能简单地摒弃和修缮传统官僚制,也不能一概排斥现代官僚制理论,更不能拒绝和否定当代西方行政学理论与实践.要充分认识到欧美当代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实现全球化时代中国公共行政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即在对理想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等当代西方行政学理论、运动与模式的借鉴中克服中国现行官僚制弊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数千年来为儒家思想所统治,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是指导中国古代行政的神经中枢。中国古代行政法制的全部目的在于维护君主的权位和社会的秩序。在此意义之上的行政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尤其体现在对官吏的管理上,是一种“治官之制”。德政思想就决定了中国的行政的本质是重在教化,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1.
楚武王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率先称王、首创县制、创立法治社会和任用人才等方面。率先称王使楚国的发展从此后不用受北方周天子的限制;首创的县制比分封制具有优越性,对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创立法治社会使楚国从此走上法治轨道,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法治资源;任用人才为楚国后来任用人才奠定基调,对楚国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郡的起源是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以往的研究大都是讨论“郡这个字”的来源,而不是讨论“郡这种制度”的来源。我认为县的地位的下降及其军事职能的丧失,是郡这种制度或说是郡县制产生的内在动因。战国中前期,郡的性质应该是一种军区,进入战国后期,郡的职能逐渐由军事向行政、司法等方面扩展,军区性质的郡也就逐渐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区性质的郡。  相似文献   

13.
《姓氏录》写作年代考华林甫关于敦煌文书北图8418号(位字79号)《姓氏录》的写作年代,前贤论述颇多。若从沿革地理的角度来看,还有再作讨论的必要。《姓氏录》著录了八十五郡的三百九十八姓,今残存六十六郡、二百五十九姓,每郡下注有州名。若从中国古代政区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诞生于“封建之废,周衰之日”的战国时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衍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运作体系,甚至对现今中国官僚制度的性格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与马克斯·韦伯论述的官僚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对科层官僚制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之间差异的理论性阐释,能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合理路径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郡区制是英国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郡的长官郡长,是中世纪国王地方的代理人。起初,郡长只是方伯管理郡庭的行政代理。到了12世纪,郡长的权力迅速增长,主持郡内军事、财政和司法等一切大小事务。从13世纪以后,郡长的权力逐渐被转移到其他职官的手里,并受到王权的严格控制而衰落。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的普遍推行,各诸侯国国君通过郡、县地方行政区及乡、亭、里等基层地域组织,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统治网络,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新的官僚制度的建立,便利了国君对地方官员的任免、选拔与考核权的掌握。中央对地方的视察制度的建立,具有考核地方民政、选拔人才并对施政方针征求意见等作用。与此同时,行县之制在加强中央、各级政权与基层之间的政治联系,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行政管辖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则是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国君对立法与司法权的垄断,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户口的登记和赋役的摊派,内史、少府等国家财政机构的创设,标志着新型分立的单一制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得到空前加强。发兵用符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及地方军队的调遣权全部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17.
两汉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在秦代基础下,使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北方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和建设。当时的封建皇朝,在北方除设立象中原诸地一样的郡、县地方行政统治机构外,根据北方复杂的民族事务的需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传承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桐城桐乡书院是晚清书院中的管理典范,其管理特色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董事制和共议制;学业管理的兼顾制和激励制;经费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桐乡书院的管理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导言 香港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石器时代,香港地区就有中国先民在此居住与生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分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香港地区属于南海郡的番禺县,从此香港便正式纳入了中国的行政版图。近代以前,其文化教育与内地无异,实行科举制度,读书人所习者不外乎子曰诗云,以致仕为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20.
李健 《广东教育》2006,(7):27-33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