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词汇     
竞争力聪明的中国高中生很死板一名美国老师在北京大学认识到了那里的学生如他所料的一样聪明,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东西"——他们的"竞争力"都不同程度地被"伤害"了。中国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要选择自己的方向或专业。一个学生可能  相似文献   

2.
迫于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高考时选择艺术这条路(以美术、音乐居多),通常我们称他们为"艺考生".多数"艺考生"在进入高三以后,就以专业课为重,离开学校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专业考试的准备中.等到"艺考"一结束,再回来重新突击文化课,但是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到了高中三年级下学期了,时间上显得非常仓促.由于多数"艺考生"的数学、外语基础较弱,且短期内提高这两科成绩比较困难,相对来说,在短时间内注重提高文综成绩就会较为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3.
艺考,为何让考生进退维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旦一过,2009年高考便迫在眉睫了.1月3日,2009年高考广东省音乐类考生将进行术科统一考试,其他省市的艺考也随着新年的到来拉开帷幕.如同往年一样,艺考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任文辉 《生活教育》2011,(12):44-45
近年来,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各类学校动员了大批文化成绩较差、"高考无望"的学生加入到"艺考大军"中来,导致"艺考"升温,竞争异常激烈。由此也带来了学生人数激增,教师资源匮乏,班级建制臃肿的问题,一名专业教师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辅导五、六十名毫无基础的学生参加省艺术统考。于是,各学校专业辅导都出现了共同的  相似文献   

5.
"美术高考"作为"艺考"的一类,因为对文化成绩要求不高,已被越来越多成绩不好的高中生,视为通往大学的一条"捷径"。面对不断增加的"美术高考生"群体,争议也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1,(12):3
他是一个插上"诚勤"为校训的双翼,以实现"塑名师、育名生、创名校"三名战略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理想而追求卓越的校长。他用自己卓越的管理智慧,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天山脚下一个执著追求者的奋斗历程。自2005年开始,连续六年高考,年年有新跨越,学校高考史册上连续两年分别实现北大、清华的突破,一次次刷新和记录了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艺考日益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追梦。面对持续升温的艺考形势和持续下降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适度调整。一、转变观念,合理规划孩子未来艺考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成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救命稻草,因为他们可以以较低的高考成绩圆自己和家长的名校梦。家长为孩子寻求捷径上名校的美好愿望,主观上加速了当今的艺考热。但实际上,今天艺考的竞争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考生和家长的预期。如今的艺考生中重点校学生不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涡阳县的小伙子杨金鹏来说,2013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他凭借着自己优异的艺考成绩,成功考入了安徽理工大学。初中时就表现平平的杨金鹏,坦言自己当初进入九中读高中只是想拿个毕业证,好出去打工挣钱。在班主任刘老师的耐心劝说下,他开始重新规划人生蓝图,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艺术特长生的发展道路。"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不敢相信。"对于这个中考成绩只有四百多分的孩子来说,这一场高考圆梦之旅,少不了  相似文献   

9.
影片《桂河大桥》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尼克森上校和他的部下被日军俘虏。作为改善战俘待遇的交换条件,他接受了日军布置给他们的修建桂河大桥的任务。尼克森是一名典型的英国军人,性格中既有英国绅士的认真,也有"是任务就一定要完成"的执著。在尼克森的带领下,战俘们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桥的任务。大桥建成后,尼克森把本桥当做是自己和部下所完成的工作而精心守护。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生》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里,我们曾这样写道:"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苗圃,是各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是渴望成才的广大高中生所向往的圣地。然而,欲要上大学,须过高考关。面对浩渺学海、书山蜀道,曾有多少当代高中生也像古代的应考者一样,发出过‘别路绕山川'‘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基于此,《高中生》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批资深的高中特级教师,组建了一个权威的高考智囊机构,请他们在《高中生》杂志学习版上开辟专栏,帮助高中生披荆斩棘,夺取高考的全面胜利;帮助高中生总结得失,在成才的道路上顺利前进。"在过去的两年里,《高中生》杂志已出版了24期。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当初的承诺兑现了——24期《高中生》杂志所刊登的内容,分别"巧合"了2002年、2003年高考题50题362分、78题371分,长沙市公证处和湖南省公证处分别对此进行了公证,并出具了公证书。《高中生》杂志这样大面积地"巧合"高考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她的期发行量突破了60万份。这"巧合"究竟有多"巧",现辑录几例,供读者评说。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启动,高考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联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选择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本体上来讲,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并成为一个必要环节,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有之意。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可为"的。同时,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也有"难为"窘境。针对高考改革,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可为"和"难为"二维张力中应有所"立场"。这体现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旗帜必须鲜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经历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面对高考改革,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积极反省,自我调适,不断走向"理性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将是一个复杂、逐步融合,且"前途光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庄山  珈铭 《教师博览》2013,(11):36-39
<正>来中国做了10年的中学英语教师,Neil很开心,他对这份工作越发珍惜了,他的中国妻子说他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人。牛,班主任 Neil没有中文名,由于谐音,不少同学就干脆喊他"牛"或"牛哥"。这一次,Neil真的牛了。在刚结束的高考中,全班45名同学全部都超过了一本重点线,全省文科总分前100名中,他们班闯进去6个,一名同学总成绩排佛山市第二名,全班英语单科成绩超过140分的12人,高考英语口语考试中15名同学拿到了满分。这是Neil到佛山石门中学10年来带的第一届奥赛班,带奥赛班是他很多年前  相似文献   

13.
"高考与户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当前政策与新闻的热点。高考和每一名高中生乃至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十分关注有关高考的每一项政策。因此对于这个话题,高中学生是一定有话可说的。  相似文献   

14.
侯峰 《华章》2012,(24)
目前,参加2013年艺考的各位考生们正开始他们的“追梦之旅”.近几年来,由艺考热引发的讨论已经很多,艺考从捷径变成独木桥,艺术院校招生的和毕业生就业,被舆论形容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艺术类高考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进入象牙塔的必选之路.本文将对艺考的现有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考结束了。一部分同学欢欣雀跃,考出了自己理想的成绩,而同时,也有另一部分同学将面临人生的一次考验:高考失利带来的情绪低谷。记得去年有一位高考失利的同学向我描述他当时面对这一沉重现实的心情。高考结果最终出来后,他和另外两位最要好的同学相约好好玩几天,而他是惟一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他们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艺考"持续火爆,面对艺术类高考高烧不退、竞争激烈的现状,艺术类考生在考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们以美术类为例对2009年的艺术类考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备考方案。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山东教育》2012,(17):62
"近七成网友反对高考附加规则,呼吁实现‘异地高考’。"——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日前联合推出"2012年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参与教育公平分项调查中,68%的网友认为高考设置地域录取线、高考加分等多道附加规则最让人感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民众改革呼声迫切。"艺考怎一个‘热’字了得?"——2012年,艺考依然火爆,报名之处人头攒动,考试现场摩肩接踵,有的挤歪了铁门,有的堵塞了交通……艺考简直到了"高烧"不退的地步。艺考或许还会再烧上一段时间,但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家长和考生对症下药辩证  相似文献   

18.
策划动机每年高考的舞台上都涌动着一支艺考大军。影视戏剧类院校、音乐院校、美术院校成为他们梦开始的地方。据保守估计,蜂拥在这支艺考大军  相似文献   

19.
2006年5月,《课堂内外·高中版》在“高中生态”发表了一篇精心组织的长篇新闻纪实特稿——《告诉你一次真实的中美高中生对话》,再次引爆了对中国高中生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次迟来的“真实对话”!去年暑假,荣获“总统学生奖”的12名美国优秀高中生代表,应邀访问中国,访问期间,在中央电视台和12名同样优秀的中国高中生代表进行了一次面向未来的“巅峰对决”。面对中国高中生代表在节目中的“幼稚”表现,无数的人震怒了,他们不敢相信这就是“中国的未来”!一时间,评论这一事件的文章铺天盖地,从对12名中国高中生代表的失望,到对教育问题的批…  相似文献   

20.
经历两年高考,考了四年研究生,相貌酷似尹相杰的马斌主持节目就如同他的考学一样执著,执著的他同时也是热诚的,甚至还是另类的……每天早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的《第一时间·读报》以它大量的信息将观众的耳朵叫醒,又以"精彩"在人们繁忙的早晨"抢"得观众的注意力和时间,随着马斌的说、笑、调侃获得了各种信息;早晨因为马斌响亮而悠扬如晨曲般的声音而兴奋;观众因马斌的风趣调侃而精神。两年来,经过观众们的口口相传,马斌的"读报"成了一个名牌栏目。六百多天来,马斌一天不落地坐在电视机里,这在目前电视主持人中创造了个不小的奇迹。马斌,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所有大牌主持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他带着黑边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