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晨报策划、组织、实施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历时4个多月.1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报道,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还先后走访了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6个红军长征走过的省市.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诸多红军亲属以及长征研究的专家学者。最终.以“见证传奇”为主题,分别以“还愿、英雄、等待、影响、揭秘、传承”6个为分主题.从10月12日至20日.共12个整版.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读者总体的评价是:内容鲜活。故事感人.幕后新闻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2.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除了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外,还有几位外国人参加了长征,据资料记载,仅在红一方面军里的就有:洪水,越南人,越南名字叫阮山。1908年出生在越南一个普通家庭,1924年追随胡志明来到中国,追求革命真理,投身中国革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参加红军长征的四个外国人之一,也是唯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抗日战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是个热门话题,眼前、耳畔不断出现着“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情”的宣传,各个媒体各部门都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发挥特长、淋漓尽致地去报道。  相似文献   

5.
红军在理县薛城老街城门上錾刻的标语:为中国独立自由奋斗到底,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更好地开发理县红色旅游资源,理县编委会历时近1年编写了《行游理县》(2006年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红军长征在理县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群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不约而同地认为: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长征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却的。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地市报都开展了富有创意的活动.如江苏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的“薪火相传长征路”接力采访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孔辉  王宗枝 《兰台世界》2016,(19):19-22
对长征文献资料的内涵、特点、分类进行了解读,阐释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意义。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红军长征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江小惠 《新闻知识》2006,(11):10-1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长征中的报刊宣传,也创造了报刊史上的奇迹。在红军转战的万水千山,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党和红军各部队,办了一批油印的报刊。这些报刊及时宣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报道红军的作战行动和胜利,指导部队建设和群众工作,简洁明了,快捷高效,生动活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我们的报刊宣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一、正确鲜明的宣传导向红军长征中,党中央、中革军委十分注意报刊宣传工作,尽管条件极为艰苦,战斗十分频繁,红军军事领导机关和各部队仍主办了一批油印报刊。主要有: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办的《红…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境内行程一万五千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经近70个县。四川是长征所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四川省档案(局)馆特别制作了“红军长征在四川”档案网上展览。  相似文献   

10.
10月22日下午,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强等的陪同下参观了“伟大的长征——浙江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习近平说,70年前的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1.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10):60-62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展军队谱写的一曲英雄乐章,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作为当年参与指挥红军长征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恩来的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后改称红二方面军)相继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红军长征中是如何进行物资筹措的呢?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新中国的诞生。红军将士们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天上随时有飞机投弹扫射.地上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脚下是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他们以平均日行军70余华里的速度完成了人类军事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伟大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也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本刊由此期开始连续推出有关纪念章以飧读。[编按]  相似文献   

14.
张耸 《四川档案》2006,(5):44-45
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的松潘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一经落成便成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它那宏伟壮观,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连连被报刊媒体刊载传诵。2006年8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位于成都市城南的某干休所,采访了这座纪念碑的土建设计专家一原成都军区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况礼先生。况老,中等个子,衣着俭朴,头发花白,脸色红润,身板硬朗,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一见面就给人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清晰的感觉,根本看不出是位年届90高龄的老人。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大学期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也是军内名的建筑专家。  相似文献   

15.
乔天富  张雷  宋明亮 《军事记者》2006,(11):F0002-F0002,I0001
由解放军报社主办、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和陕西省军粮供应站协办的“将军情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10月26日揭晓并在京举行颁奖仪式。近50万军民参加了此次长征知识答题,并留下数万条充满激情的“参赛感言”。军队离休干部谢景星、空军某训练基地女教员李素娜、北京卫成区某师战士刘尚亮荣获特等  相似文献   

16.
巴黎《救国时报》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中文报纸《救国时报》 ,立足巴黎 ,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世界广大侨胞 ,以“不分党派 ,不问信仰 ,团结全民 ,抗日救国”为宗旨 ,在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宣传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革命民众的喉舌”等。其报道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利用中外媒体资讯 ,传播红军长征信息 ;连载长篇通讯 ,系统报道长征 ;出版《长征记》一书 ,反映长征全过程 ;抢译斯诺陕北通讯 ,披露斯诺苏区见闻 ;刊发大量图片 ,展示红军风采  相似文献   

17.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的长征是那么遥远.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当年红军战士形象是高大却遥不可及的。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支队伍为什么叫红军?浙江有过红军队伍吗?参加红军的是怎样的人?他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参加了红军?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周围还有健在的红军战士吗?带着疑惑、好奇,我们这一群参加“现代传媒技术在档案抢救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学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追寻传说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川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四川档案》2006,(5):42-43
自红一方面军1935年1月进入川南,至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8月离川北上抗日,红军长征在川行程万余里,时间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红军在川期间,川军及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留下了丰富的档案史料。如今,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被妥善地保存在四川省档案馆及红军经过的各地市县档案馆内,成为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素材。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笔不揣浅陋,权充一次导游,带领大家浏览这多达数十万字的档案史料,希望大家能从中真切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体会到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 范长江第一次写红军长征是1935年下半年。当时,红军部分主力正跨越千山万水,战胜重重困难北上,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后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会师。国民党蒋介石方面,调集重兵,包括中央军、地方军和“民团”,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天上还有飞机侦察和轰炸,实行“前后左右上”五位一体的攻击战术,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长征过藏区不仅为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为西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