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方法.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分析ERP实施过程中企业与ERP供应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得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道德风险控削的激励合约设计解决方案,由此提出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最优策略,为企业ERP的成功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阐述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委托——代理人的两个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代理模型基本框架是委托人在设计合同的基础。委托人在设计合同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期望效用最大,还要考虑激励相容约束对代理人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一般的显性契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动力,但由于知识产品生产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会使其创新活动存在短期行为.在分析知识产品创新特性的基础上,从多任务委托代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声誉机制建立知识型员工创新动态激励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引入声誉机制能有效地提高员工创新绩效,同时创新努力之间以及各合作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对知识型员工创新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委托代理关系下IT外包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针对IT外包中的道德风险,建立激励机制与监督-奖惩机制相结合的IT外包激励模型,给出发包企业的最佳激励强度和服务提供商的最佳工作努力水平,实现双赢.所设计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奖惩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提供商的工作努力水平,发包企业可以综合地运用这两个机制,监督-奖惩机制的引入也可降低发包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管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供应链中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原因和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出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殷红 《科研管理》2012,33(2):156-162
随着政府近年来对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作为项目承担主体的科研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亟需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效率。为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高技术计划项目分段投资的激励契约设计模型,并分析在此模型下科研机构的分阶段选择努力水平,研究了分段投资和激励契约在减轻科研机构道德风险中的作用,最后对政府的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投资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协调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代理人与委托人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代理人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趋于一致,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引入,比较好地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股票期权及其激励作用,然后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运行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股权激励机制与经理的机会集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马震  王科  张巍 《预测》2002,21(3):62-65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股东与经理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有必要对代理人的行为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本文就股权激励机制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加以探讨,通过引入经理的机会集合,构造一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两阶段博弈,从而确定一适当的股权激励比例。  相似文献   

9.
委托——代理关系与信息经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现代情报》2003,23(2):158-159
委托——代理关系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及由此产生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指出信息经纪人的出现改善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信息经纪人的报酬问题,以及在委托人与信息经纪人之间形成的新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团队合作中,不同成员工作能力不一样并且具有一定可观测性。工作能力影响员工付出努力的边际成本和员工对报酬的预期,从而影响委托人激励设置。构建团队生产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成员的均衡努力水平和协作水平以及委托人的最优激励设置。研究发现,团队成员工作能力越高,团队中的合作状态就越好,成员的努力水平和协作水平均会提升;委托人对团队成员的激励设置根据员工工作能力不同有很大区别,对于团队中的高工作能力的成员,委托人以对团队总产出的激励为主,对个人产出几乎不予以激励;而工作能力较低的员工,委托人会通过对其个人产出给予一定的激励来激发其参与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刘冰 《科技与管理》2007,9(2):132-135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技术创新人才十分关注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的特点,企业应将激励的重点放在其职业生涯管理上,再配合以相应的团队管理、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从而形成技术创新人才的动态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郭春林 《大众科技》2013,(4):260-262
激励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员工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目前,中小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性不强且流失严重,新老员工的比例不协调,尤其在制造型企业中熟练技术工人和学徒工在工作方面是有明显的区别,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对策,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潜力并能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5家企业的25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实证研究了激励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价值观、创新氛围及创新激励制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企业绩效与技术创新能力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罗彪  余杰杰 《软科学》2011,25(6):76-79,91
在回顾企业集团常见激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促使子公司滚动降低其运营成本的预算激励模型。通过对该模型基于局中人效用的博弈建模,论证该预算激励模型可激发子公司经理层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围绕成本控制目标提高经营努力程度,实现企业集团总部与子公司的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17.
孙长索  郭名 《科研管理》2021,42(6):184-193
非正式地位是员工竞相争取的宝贵资源,它能有效地改善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本研究以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将创新期望与差错氛围引入非正式地位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分析框架中,构建差错氛围调节创新期望在非正式地位和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模型,对问卷调查法收集到46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非正式地位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期望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差错氛围正向调节创新期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还进一步正向调节知识型员工非正式地位通过创新期望影响创新行为的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统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高校兼具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的双重特性。科研人员在R&D活动中追求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双重目标。本文基于一个简单模型来研究学术和商业激励两种方式对R&D活动时间配置以及项目选择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组织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高的商业激励会减少科研人员研究活动,但却激励科研人员选择高风险的基础研究,从而会带来突破性创新。组织层面高校应加大商业激励鼓励研究偏好人员,对偏好研究活动的人员,激励其进行开发活动;对于不偏好研究活动的人员,激励其增加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19.
军地协同创新涉及复杂的多元主体,其利益分配、长效激励以及补偿机制等问题仍制约着军地协同创新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建立军地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是激励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重要途径。首先对军地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进行概念界定,分析构建军地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构建包括补偿激励原则、补偿激励主体、补偿激励对象、补偿激励类型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军地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并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为案例进行补偿激励机制应用分析。最后提出完善军地协同创新补偿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旭  王非 《科研管理》2019,40(7):131-139
绿色创新已成为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路径。过度依赖科技政策的外生冲击而忽略企业内生激励机制,容易造成创新平滑失效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扭曲。本文从财税政策与公司治理双重层面,重点探讨政府补贴与高管激励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整合影响。研究显示,薪酬激励的创新补偿效应能够提升财税补贴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平滑效果;相比之下,声誉激励对财税补贴与绿色创新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薪酬激励与声誉激励的互补关系催生了激励组合的创新补偿效应,在薪酬激励强度适中的条件下,财税补贴能够实现对绿色创新的最优驱动作用。本文能够从公司治理视角揭示财税补贴创新悖论的成因,并为优化政府财税政策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