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有许多亮点值得凑者反复揣摩。 亮点之一:景物描写别具深意。 课文的开头写道:“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对话中感悟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设计(苏教版第七册《第一朵杏花》1~5自然段教学实录)师: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再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竺可桢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自读、勾画、感悟。)生:我画的语句在第一自然段,“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从这句话中,我读出竺爷爷非常喜欢杏花。他从外面刚回来,还没进家,看到杏花开了就被杏花吸引了,可见他是多么喜欢杏花。师:说的不错!其他同学有没有也画了这一句,你的体会和她一样吗?生:我从这句…  相似文献   

3.
三月杏花雨     
老家门前的那棵杏树和我同龄,是爷爷在我出生的那年栽下的。爷爷说我出生不久他就在梦中见到一棵杏树,一个小孩儿在杏树下朝他甜甜的笑,杏花随风飘落,宛如杏花春雨。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乡在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它坐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沿,是有名的龟兹古国、白杏之乡———库车。我为库车推荐一种市花———杏花。库车是白杏之乡,种着数不清的杏树,自然也是杏花非常多的地区。杏花是杏树结果之前开的花。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也是南疆大风扬沙天气最多的时候,杏花却不畏严寒,迎着风沙含苞欲放了。三月中旬,各种树木才吐出嫩芽,片片杏园已是鲜花盛开,四处飘香。杏树是南疆地区开花最早的果树。杏花有五个瓣,大多是粉红色的,有些是白色的。一团团、一簇簇的杏花,争芳斗艳,竞相开放。走进村庄,站在高处,抬眼望去,就…  相似文献   

5.
兔奶奶的家门口有一棵杏树。杏花儿雪白雪白。杏叶儿碧绿碧绿。一场夏雨过后,杏树妈妈快乐地抖落满身的杏花,露出一个个毛茸茸、水灵灵的杏宝宝。  相似文献   

6.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什么事情啊?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孩子:刚才。竺爷爷:是第一朵吗?孩子:是。这是从苏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一朵杏花》中摘录的一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对人  相似文献   

7.
一棵杏树     
那棵杏树陪伴了我一家三代人。 爷爷说当年他在那里读书时就有那棵杏树。爷爷出生在一九三七年的三月十六日,他在那里读书时大概是一九四几年的时候,也就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那个年代,那里就有一棵树,一棵不太大的杏树。杏树的下面芳草萋萋,有一片坟。  相似文献   

8.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什么事情啊?”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孩子:“刚才。”竺爷爷:“是第一朵吗?”孩子:“是。”这段话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中的片段,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意外的精彩     
“省略号”“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树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是我与学生们在学习第七册的课文《第一朵杏花》,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为了准确计算节气转换的时间,认真观察第一朵杏花绽放的过程,赞扬了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并希望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上述这小节,是全文的过渡段,是由竺可桢第一年观察第一朵杏花未果后,自然引入第二年观察的过渡。教学时,我按照既定教学计划的预设,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学生们通过读…  相似文献   

10.
老杏树     
我家院子里有三棵老杏树,每一棵都有一抱多粗了。奶奶常说这三棵老杏树是她刚过门时栽的。春天里,花开满枝头,一进村就能闻到杏花的香味。夏日里,三棵树犹如三把绿伞,枝叶勾勾连连,纵  相似文献   

11.
春雨杏花飘     
惜花须起早,爱月宜眠迟。赏杏花最美的时刻,是在一日之晨。当春日的第一缕曙光洒满大地,万物充满生机,杏树翠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唐代诗人高蟾之说:"天上碧桃和露植,日边红杏依云栽。"在晨曦的漫掩下,杏树犹如雨后的青草,放出了鲜绿的光彩,把挂在杏树枝上的一簇簇花  相似文献   

12.
我的家乡是一个不显眼的小村庄,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着杏树。阳春三月,杏树上长满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过了几天,杏树上开满粉白色的杏花。粉  相似文献   

13.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多么美的意境啊,今夜,我对月独酌,思念着故乡的杏花,吹着一管叫岁月的笛。记得小时候,自家的院子里有两棵老杏树,枝干苍翠遒劲,树皮瘢痕皴裂,说不清已有多少年岁。每年四月来临时,遍布  相似文献   

14.
小明家的庭院里,有一棵碗口粗的杏树。枝繁叶茂,十分挺拔,看不出跟普通的杏树有什么不同。奇怪的是,每当春天来临,这棵杏树虽然也满树粉红色的杏花开得热热闹闹,却看不到落花后毛绒绒的小青杏挂满枝丫。  相似文献   

15.
小明家的庭院里,有一棵碗口粗的杏树。枝繁叶茂,十分挺拔,看不出跟普通的杏树有什么不同。奇怪的是,每当春天来临,这棵杏树虽然也满树粉红色的杏花开得热热闹闹,却看不到落花后毛绒绒的小青杏挂满枝丫。  相似文献   

16.
杏花禅语     
童年的我几乎成长在花的世界里。 百花丛中,我最爱桃花,也许是桃花的大红大艳最能满足我那双见什么都新奇的眼睛。和我相左的是爷爷,他最爱杏花。家中茶几上的花瓶中时而是我插上的桃花,时而是爷爷插入的杏花。我想知道爷爷为何最爱杏花,忍不住问起爷爷,可爷爷只说我小,还不懂。后来我上学了,再追问爷爷,爷爷说:“桃花太艳,太眩眼,也太烟气。不如杏花耐看,让人亲近。”爷爷还说:“杏花开过之后,红妆便匆匆卸去,本色应然而现,像庄稼人家刚过门的媳妇。”平素里不善言辞的爷爷竞能一古脑儿说出些我听不懂的道理,面对我的疑容,爷爷说这些道理都是杏花悄悄告诉他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课文三步法"就是将阅读课文分为三步走:走近课文谈感知,钻进课文深理解,走出课文写作文。具体操作如下。一、走进课文谈感知感知的内容:感知写作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知语言。感知的方法:1.预习。预习是"走进课文谈感知"的开始,预习时提出明确要求:(1)标段,(2)勾画中心词句;(3)概括主要内容;(4)积累词语、走进作者。"1、2"记在书上,"3、4"写在积累本上,这四项内容每课必须提前做好,第二天上课才能水到渠成,不至于措手不及。2.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度、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使学生顺利完成"走近课文谈感知"的任务。谈感知不但要说也要写,只有落  相似文献   

18.
姚红 《山东教育》2012,(17):54-55
我的故乡坐落在大山脚下,村里村外,漫山遍野,到处都长满了杏树。每年春天杏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村子都被杏花遮掩着,远远望去,宛如云雾迷蒙的仙山琼阁,美丽极了。一段童年的往事,带着深深的愧疚,总在此时涌上我的心头。杏花盛开的时候,也是喂养小鸡最好的时节,一些卖小鸡的商贩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进入大山脚下的村子里,还未进村,就高声吆喝:"卖——小——鸡咧,卖——小鸡咧!"那是卖小鸡者特有的腔调,声音高低转折,别有韵味。一听到叫卖声,想买小鸡的人家,就会放下手头的活儿,走出家门站  相似文献   

19.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小学阶段唯一的古典名著单元。这一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四篇课文的编排由易到难,旨在揭开古典名著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走近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初步感受古典名著语言的特点、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解读文本,选择与学生心理发展和语文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文定教,以学施教。  相似文献   

20.
我爱杏树     
杏树虽没有柑桔那样驰名,也很少有诗人为之挥笔,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杏树。因为在我们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杏树。阳春三月,杏树开花了,粉红、雪白,花香四溢,招来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亲亲热热地落在杏花上……一树树杏花,把整个村庄围起来,真正成了“杏花村”。这时,农民扛着犁,赶着牛,穿过杏树林,下地开种了。渐渐的花儿凋谢,长出了娇嫩的新芽,结上了毛茸茸的小杏。它随着叶子慢慢长大,绿莹莹的。这时如果恐后、噼哩啪啦地纷纷落下,打在你的身上,简直就在下“杏雨”。过后,拣起一颗,用牙一咬,软绵绵、甜丝丝、酸溜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