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晓鹏 《科教文汇》2008,(4):165-165
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认同的翻译策略,而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批评家们对跨文化翻译活动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视角,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做一些比较和分析。文章认为,两个译本在言语信息的传达上都可谓经典之作,但是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则有很大区别: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而Hawkes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原则。  相似文献   

2.
银河 《科教文汇》2013,(16):139-14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翻译文本是近年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通过总结研究《关雎》的两首英译作品发现,外国译者在处理文化相关的原著时都选择了去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不带任何翻译痕迹。这种对文化差异性的隐藏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重大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选择宁信而不顺。  相似文献   

3.
黄采苹 《科教文汇》2010,(25):127-128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准则:目的准则、一致准则和忠信准则。本文以白芝(Cyril Birch)和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对戏剧中典故的不同处理手段,得出如下结论:(1)目的论可用于分析戏剧文本的翻译;(2)译者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红楼梦》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及对比,比较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译本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译本中汤剂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得失异同,总结其翻译特点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俊 《科教文汇》2008,(10):183-184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力图在译本差异性的背后寻求影响翻译规范的因素,来批驳用静止眼光评判译本优劣的传统翻译批评理论,并说明多元系统理论对中国翻译批评方法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界就备受争议,就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方面而言,笔者认为异化翻译方法优于归化翻译方法,因为异化翻译方法更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给英文读者;而归化翻译方法的使用,虽然更易于被英文读者所接受,但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原作想要表达的意境。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来看,笔者认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7.
朱萍  孙顺平 《科教文汇》2012,(13):139-140,144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辜鸿铭的英译《中庸》的目的以及辜鸿铭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辜译《中庸》使用的一系列策略使译文地道优美流利,从而顺利使目标语文化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同时本文纳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因素,给译本更加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赵浅儿 《百科知识》2021,(24):71-72
日本《源氏物语》丰子恺的译本行文优美,辞藻华丽,在体现原著古雅氛围的同时,又着重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笔法,大大凸显了自身的特色.在翻译界有很高的评价.该译本采用归化的手法,使译文倾向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深受广大汉语读者的追捧与喜爱,但在追求归化的过程中出现过度翻译的嫌疑.因此,在诗歌翻译上,应尽力在归化与异化中寻求平衡,才能使原文这眼清泉在异文化的土地上滋润更多渴求知识的读者.  相似文献   

9.
宋莹 《科教文汇》2012,(25):147-148
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文化翻译解读,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互文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比较《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即海观译本、吴劳译本和赵少伟译本,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应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尺度。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陈炽 《科教文汇》2009,(12):221-221,234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比较《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即海观译本、吴劳译本和赵少伟译本,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应如何把握归化和异化的尺度。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围绕字词层面、句法层面及原文风格再现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董双建  孙金莲 《科教文汇》2010,(23):123-123,130
我国的文化大国建设实际上就是提高我国现代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因此翻译就要发挥其传播文化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首先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将我国的作品翻译成国外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加译本中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英汉隐喻存在着共性同时又相异。隐喻的翻译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隐喻的翻译,提出翻译时,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和隐喻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蕊娜 《科教文汇》2012,(29):136-136,137
本文以王熙凤在第十六回合中的语言为分析蓝本,比较《红楼梦》两全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处理王熙凤语言中的以四字格为基础的俗语翻译的异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两译本的优劣,探讨汉语四字格英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输出效果低迷的当下,英译本《狼图腾》深受西方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堪称中国对外成功输出小说的典范。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英文版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翻译对象的选择、译者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本的形成过程与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指出读者的接受在文学译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华夏集》是庞德翻译作品中的代表作,已成为英语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但是由于其创造性的翻译,背离了传统的翻译标准,这个译本在国内的评论界历来备受争议。如果从庞德诗学思想出发,就会发现,这些“背离”之后主导思想,也就会对他在这个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新雏度来认识。从庞德的诗学历史观和诗歌本质观两方面,探讨了其诗学对译本选择和翻译标准的影响,并分析了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英汉隐喻存在着共性同时又相异.隐喻的翻译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隐喻的翻译,提出翻译时,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和隐喻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按照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对语境的三个分类,分别就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小人物日记>汉译本中的营造情况,对译本在名词,人物语言及文化现象三方面的翻译情况做了评析,进而点明译者在翻译活动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义务凭借自己的异城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能力,构造译语读者相对熟悉的语言环境,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原文中由于语境迁移而流失的信息进行补偿,从而将译语读者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马秀莲 《科教文汇》2009,(12):244-244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翻译of studies的译本作为切入点.从翻译的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