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其中记录了大量的雷电灾害。这些内容反映宋人对雷电现象的认识,体现了民间的雷神崇拜思想。宋代民间对雷神的崇拜由自然神崇拜转向职能神崇拜。作为职能神,雷神更多地承担了社会道德评判的责任。它惩恶扬善,扶正祛邪,成为司罚的使者,公正的化身。围绕着善恶报应,雷神身上承载了宋代民间的社会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2.
《夷坚志》是我国古代文言志怪小说中的一部大作。多数学者认为《夷坚志》体现出较为浓厚的理学色彩,而王瑾《(夷坚志)与理学关系新探》一文则认为《夷坚志》不少地方表现了与理学相异的旨趣。从尊重文本事实的角度出发,细读文本,并结合艺术创作心理分析,洪迈的《夷坚志》不仅折射出理学思想,而且还存在人物的客观思想与编撰者的主观思想断裂的现象。文本所体现的理学观念当与洪迈本人的伦理道德观区别视之。  相似文献   

3.
在北方的红山诸文化中,野猪崇拜一脉相承,兴隆洼文化有整猪随葬和猪首石塑龙,赵宝沟文化出土了带野猪纹饰的陶尊,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是野猪与蛇的组合,夏家店下层文化则发现大型石雕猪首。另外,红山先民由野猪崇拜引发了猪龙崇拜。这些考古发现显示在中国北方古文化中,野猪崇拜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有序的,其中蕴涵着原始先民对野猪与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野猪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从《西游记》取经人物形象的塑造、奇幻的构思与其他精怪形象的生成,都可看出《夷坚志》的痕迹,甚至细节处也有沿袭现象。《夷坚志》对《西游记》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6.
白族的水神文化融合了外来龙文化,逐渐形成了白族龙文化,集中表现为对龙的崇拜。白族的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主要是祭龙和龙本主崇拜。在白族龙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崇龙意识寄托着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龙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至今仍焕发着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龙的原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而龙崇拜的内涵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民族自身奋起的向往。这是龙的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主体精神的本质,与《周易》取龙为象所阐述的"与时偕行"的哲学思想可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创作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该书中的龙形象复杂多变,多以蛇、鱼、犬、牛、小儿等形象出现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中。龙与南宋的地理情况紧密相关,多形成水灾。南宋时期龙更加世俗化,成为富贵功名的象征,与佛教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0.
从动物史的角度观察宋代社会中的屠牛现象,可探讨牛在宋代社会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宗教秩序中的多面形象。从《夷坚志》“泰宁牛梦”故事出发,结合《夷坚志》中相关故事,能够发现宋代官方耕牛屠宰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宋人生活中的屠牛食牛之风以及宋代民间杀牛祭祀的风俗文化。同时,通过分析宋代地方官员面对民间屠牛行为时的应对方式可以发现,宋代地方政府灵活教化民众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以来,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在对日神神话的处理上表现出来的崇日倾向,与楚人源自对先祖祝融的崇拜而形成的崇日风俗相吻。在对神性人物的处理上,《山海经》把高辛和楚人远祖颛顼推到至尊地位,也表现出对楚族祖先的崇拜。《山海经》所表现出来的尊凤贬龙现象,也是楚族特有习俗的反映。因此,从祖先崇拜和楚俗两方面考察,楚人作《山海经》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都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就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紧紧地凝聚着各族儿女。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正>孙悟空是龙的化身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西天取经故  相似文献   

15.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晚年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名承袭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其虽为志怪小说,却生动记述了金末元初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特点。通过对《续夷坚志》进行文本分析,论述了其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故国之思。元好问极力反对战争,赞扬优秀的官民,尽力留存旧邦文献,记录风土人情,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对故国的怀恋倾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6.
贾玉平撰文《龙图腾与汉民族的心理期望》认为,龙图腾和龙文化的产生既是物质生产的需要,也是心灵的需要。汉民族的心理需要决定了龙的功能和外表,反过来龙的形成过程,又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心理体现。龙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重要心理符号,折射着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第一,龙图腾反映了汉民族对神秘自然的敬畏龙图腾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也就是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  相似文献   

17.
龙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一直传承的精神图腾,龙从产生、发展到完全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文解字》释"龙"有"春分而登天"之说;《易经·乾卦》中也有"飞龙在天"之说。那么龙飞于天在何时?通过分析龙崇拜与少昊氏时期鸟崇拜的关联,探求"飞龙在天"生成的基本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小红石岩族群祭祀崖画的祭祀空间、祭祀手段、祭祀程序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同,但祭祀称谓、祭祀神祇和族群象征物又与当今彝族祭龙相异。同因渊源关系,异起时空差距。族群祭祀崖画展现了与家庭公社畜牧经济相关的山石崇拜,当今彝族祭龙反映了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地母崇拜。随着(山崖)自然物崇拜向(神龛)象征物的文化转身,形成滇南彝族地区特有的山石(山神)与神林(土地)合拜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王英芝在其论文《印度佛教中的龙文化》中指出,印度佛教中,那伽(梵语作Nāga)被视为龙经历了一个过程。古代印度人并没有关于龙的观念,印度佛教出现"龙"的观念应源于中国龙崇拜,印度人对其进行了再创造,而在再创造之前的龙形物种便是Nāga。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从龙舟、舞龙等风俗民俗活动,到与"龙"相关的装饰、服饰、习俗,再到与"龙"有关的各式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文物古迹,可以说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比比皆是。中国人对龙的这种执着的图腾崇拜,最初受原始崇拜和后期社会习俗演变的影响很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崇拜还是受其内在无意识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和原型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龙文化和龙图腾的发展过程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密不可分,中国人的很多无意识心理原型,都可以通过对龙的图腾崇拜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