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相似文献   

2.
《孔子诗论》是在春秋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并有《诗经》这部伟大古诗之源作为依托.《孔子诗论》主要是总论诗、乐、文,再分说风、雅、颂各篇及对具体诗句主旨把握的分析研究.孔子的《诗论》是最先对《诗》做出理论性分析和引证的,而且孔子在诗论中形成了自己对《诗》的诗教功能的认识,既发扬且发展了周礼文化中积极的精神,又对周代某些制度和礼仪形式发展到后期只剩下躯壳却无实质的礼仪制度做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对上博简(孔子诗论)释的部分内容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诗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诗》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诗》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冯涛 《语文知识》2015,(2):38-40
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诗论》简介《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著作,它在说《诗》方法上勇于探索,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方法。《孔子诗论》按其内容可分为诗之综论、诗之题旨、  相似文献   

7.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其作者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可以见出:首先,《孔子诗论》论诗具有明显的“重情”或“主情”色彩,它所说的“情”与“诗言志”的“志”是一致的,并与“礼”相统一;其次,它对《诗经》诸篇的境界和审美过程的分析是划分层级的,而由对上博简内容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孔子诗论》的作者应是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子羔)。  相似文献   

9.
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是:思无邪。自汉儒始,对“思无邪”的解释完全滑向了政教伦理。朱熹虽然力图复原《诗》之本义,却仍没能回到孔门《诗》论最初的思想理路上去。上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为考察孔门《诗》论的思想方法,特别是重新解释“思无邪”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确切的实证。  相似文献   

10.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邶风.绿衣》的题旨几千年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庄姜因"妾上僭"而伤己失位的作品;郑玄则改"绿"为"褖"以附会《毛诗序》。上博楚简《诗论》的出土证明了郑玄改字之误。结合上博楚简《诗论》的评论可知,《邶风.绿衣》应是一首丈夫思念亡妻的作品,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辛慧 《现代语文》2009,(11):7-8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韩诗外传》中都有关于情志、性情的论说,本文将《孔子诗论》中有关性情论的部分与《韩诗外传》中对《诗》的讨论加以对照,发现其在学术、思想上有相关之处。二者都将"情"置于重要的位置,抒发诗情、人情,大力宣扬情的合理性,重视情的地位、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诗》本与今传《诗经》本是什么关系,今本《诗经》是否为先秦时孔子删定之旧本,这是学术界迄今仍有争论的问题。本以上博简《孔子诗论》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传世献及其他考古发现,得出先秦《诗》本与今本《诗经》不同,今本《诗经》成于汉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诗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情志"为基础说诗的阐释精神基本上被汉儒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政治伦理意义的发掘。《毛诗序》说诗基本上忽略了诗人个体情志,而着意追求诗歌背后所负载的历史沉淀,以求施用于政治。又因二者同为解《诗》之作,前已论及二者思想上的渊源,那么由具体窥见一般,可看到《诗论》与《毛诗序》的不同。一、入《诗》之内与出《诗》之外——指向的不同《孔子诗论》论诗注重《诗》的思想内涵,也有对诗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经》分类中“颂”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舞容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证明《颂》诗是赞美祖先和君王的功业的,它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深沉、久远。其音乐具有安和、舒缓和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郑风》研究的成绩有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梳理了"郑声淫"的种种问题,探讨了孔子"放郑声"的历史成因与朱熹"淫诗说"的阐释策略;二是综合文化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郑风》,着重发掘了《郑风》的地域文化风格;三是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韩郑故城遗址等新出土文献研究《郑风》,解决了《郑风》研究中的难题。新时期《郑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学研究传统断裂、小学功夫缺失、研究缺乏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9.
要清晰了解《孔子诗论》在楚地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必须清楚《诗经》和儒家学说在楚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唯有两者同时在楚地得到传播和发展后,带有儒家思想倾向的《孔子诗论》才有在楚地得到接受并被传播的可能.文章认为,若《孔子诗论》成书于春秋时代,当为七十予后学所作,并经由任不齐或澹台灭明传入楚地,则其成书当为乳子卒后即前479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前465年之后;若成书于前376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荀子任兰陵令的前257年—前238年之间或之后.但《上博简》为战国晚期贵族墓陪葬,战国于前221年结束,故《孔子诗论》入楚当限定在前257年—前221年的范围内.综合《上博简》的整体情况来说,后一种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于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子游,而是继承了孔子的晚年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