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诗评点是杜诗学史上数量繁夥且独具民族特征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一直以来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梳理。历代公、私书目是著录杜诗评点的主要载体。杜诗评点伴随着杜集定本的形成而逐步发展和兴盛;唐代以来史志书目的杜集著录是杜诗研究的晴雨表,反映了杜诗研究的实际状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虽著录了不少杜诗评点之作,但在具体评判中多持贬抑态度;历代私家书目则相对比较重视杜诗评点著作的采撷,尤其注重杜诗未刊评点的著录。根据公、私目录对杜诗评点的选录标准和著录概况,可以管窥出目录学视阈下历代学者关于杜诗评点的观念嬗变和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的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4.
陆嘉淑论诗兼宗唐宋,极为推崇杜甫。刘濬《杜诗集评》中所录的杜诗陆嘉淑评点,以佚本《评点杜诗》为蓝本。对杜诗的起句与尾句,渊源与影响,以及杜诗沉郁顿挫、清新婉丽、险怪奇拔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揭示分析,是重要的杜诗评论资料,为深入考察清代杜诗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虽然陆嘉淑的观点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他以评时文的方式所作的杜诗评论,值得学界的关注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杜诗学史上,明末王嗣奭的《杜臆》占有重要地位。《杜臆》选择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为底本,内中原因体现了杜诗接受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尤其在评点之学上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他不仅善于对诗歌、小说与戏曲之评点,如其对杜诗、《水浒》和《西厢》的评点,还善于对古文的评点,如对《才子古文》的选批。他的评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便在于能够与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进行精神交流,使自己成为其知音。本文拟就他们之间精神交流得以顺畅实现的原因及交流之实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尤其在评点之学上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他不仅善于对诗歌、小说与戏曲之评点,如其对杜诗、《水浒》和《西厢》的评点,还善于对古文的评点,如对《才子古文》的选批。他的评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便在于能够与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进行精神交流,使自己成为其知音。本文拟就他们之间精神交流得以顺畅实现的原因及交流之实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一生才高行僻。他留给后人的主要著作是他用毕生心血评点的“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其中最能够代表他的思想观念、阶级意识及艺术成就的是他评点的七十四《水浒传》。因此这本书也就成了后人评价金圣叹历史功过的主要依据。可是,对于金圣叹在《水浒传》评改中去其忠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不仅被金圣叹视为第五才子书,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并称,而且金圣叹在《水浒传》评批过程中,同样将其评点的文字变成为才子所读,而与一般贩夫走卒的读者绝缘的文字。从形式上包括读法、单行夹批、回前总评的创立与改造及内容上包括文法的注重、文字的艺术色彩、评点内容典故的引用两个方面来分析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才子性。  相似文献   

10.
自清朝施鸿保至当代学者徐仁甫、谭芝萍等,对于仇注杜诗中的不当之处,多有探讨。但是,对于仇注杜诗中引文与杜诗原意的贴合关系,还没引起学界的重视。由这一点切入,会发现仇兆鳌在注解杜诗时,经常用与杜诗原意差距甚远的引文,定会造成读者理解杜诗的障碍,或曲解杜诗。  相似文献   

11.
自清朝施鸿保至当代学者徐仁甫、谭芝萍等,对于仇注杜诗中的不当之处,多有探讨。但是,对于仇注杜诗中引文与杜诗原意的贴合关系,还没引起学界的重视。由这一点切入,会发现仇兆鳌在注解杜诗时,经常用与杜诗原意差距甚远的引文,定会造成读者理解杜诗的障碍,或曲解杜诗。  相似文献   

12.
杜诗在宋代影响巨大,达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至明初,以评点形式为主的诗歌批评却以一种"诗不必注"的观念与之形成对立。这与明代诗学观念的转变相关,同时也由于宋代杜注本弊端的日益暴露。以"诗不必注"的观点来解读杜诗在现代也不失为一种解杜方式,即使没有专业的文字注释,读者也完全可以"以意逆志"而各有所得。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金圣叹的研究先是集中于对其政治思想的评断,即他腰斩《水浒》、对《西厢记》中情欲的大力歌颂,以及《杜诗解》中所表现的忠君思想研究,判断其究竟是反动文人还是民主斗士。继而,鉴于金圣叹对《水浒》、《西厢》的评解形成了小说、戏曲评点的完备格式,又对金圣叹的小说、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而对于金圣叹的诗歌理论,较少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涛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1608—1661)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美学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一生酷爱文学,曾评点《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美称之为“六才子书”。其中,价值最高,给予当代和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清人冯镇峦称:“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实非溢美之词。金圣叹对《水浒传》尤有偏好,认为“天下之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以对前人著作进行评点的独特方式,表达了小说、戏剧、诗歌等多方面的文艺美学思想。其中,《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唱经堂杜诗解》、《唱经堂古诗解》、《唱经堂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代秦应逵手批《读杜心解》为标本,一方面对批点者秦应逵的生平事迹、批本的传播与收藏略作文献考辨;另一方面详细阐述秦应逵批点《读杜心解》的批评标准与价值取向,从而管窥出清代杜诗未刊评点的共同规律与鲜明特质。  相似文献   

18.
以宋人对待杜诗态度出发,力图从狂热和误读的角度重新审视宋人学习杜诗的情况;通过分析宋人对于杜诗疯狂崇拜造成阶段性的批评缺失,以及宋人对杜诗穿凿附会的解读,主观预示的"误读"等方面,在一个侧面展现出宋人学杜诗中存在的诗学缺陷和不足,简要解析出现此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于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研究, 或侧重于对其评点源流的探寻, 或关注作者在评点中表现的文学观念, 评论者总会不自觉地以严格的文学批评或文学创作为标准来要求或评判小说评点, 这样的评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忽略了明清小说评点的本真状态。本文希望通过对评点的叙事学分析, 并引入西方新批评来展开平行讨论, 以此观照小说评点的独特形态并尝试解读评点家们的“文心”。  相似文献   

20.
蔡正孙《诗林广记》是一部晋、唐、宋诗选本,所选杜诗最多,通过附录诗话等大量资料来揭示杜诗的典实,帮助人们理解杜诗的真正内涵。由于蔡正孙附录的诗话等材料选择性非常强,这也透露了他对杜诗的独特理解。蔡正孙对杜诗艺术的评价主要归结在"奇"与"妙"之上,采用的方法是附录诗话等资料以及同类诗作的比照,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诗林广记》大致反映了宋末元初杜诗的研究水平,其研究方法对于今天研究杜诗乃至古代诗歌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