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古代学者曾做过大量解读,努力把感性暗示转为近于理性的明示。清初学者李柏在张载关学思想基础上对《易》中美学思想的解读和发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一、《易》的语言特点和它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是《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镌》(即《晨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和《京报副刊》,它们积极提倡新的意义上的"新道德"、"新文学",是当时思想急流的传导者,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奠定了白话文的地位,开创了报纸副刊的新面貌,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李零 《中国文化》2014,(1):57-79
中国经典,天文祖《尧典》,地理宗《禹贡》,《易传》道阴阳,《洪范》序五行,对中国思想影响至深。它们除《易传》附於《易经》,皆在《尚书》中,《禹贡》居其一。中国古代天下观,最初的表述就是《禹贡》九州。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慈爱思想。《礼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论语》"仁者爱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兼爱"、"非攻";《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不积"、"利万物而不争"等均体现出丰富的慈爱思想。及至汉末,《太平经》出现,道教兴起,继承与发展了上述诸慈爱思想,并做了宗教意味的改造与阐释。同时《太平经》的慈爱思想还在早期道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中得到了实践。  相似文献   

6.
单洁 《华夏文化》2013,(2):47-49
庄子的思想是唯美的、动人的,他用自由无疆的思想境界带给了我们别样的精神享受。在动人的思想境界里和有理有据的诉说中,我们还深深感受到他思想中的哲学性,尤其是"无己"观念。本文以其代表作《逍遥游》为例探究他的哲学思想与理念。一、《逍遥游》文本特点与结构作为《庄子》(《南华经》)的开篇,  相似文献   

7.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8.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9.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10.
陈鑫 《华夏文化》2008,(2):48-50
中观思想传入中国始于鸠摩罗什对印度龙树所作《中论》的翻译。佛教中观思想主要指以大乘般若学的缘起性空理论为基础,不偏不倚、不落两边、非有非无、双遣有无的思想。其宗旨在于破除执着于有或无的偏狭观念,正如《中论·观四谛品》所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中道。”中观思想有如下几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1.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4,(1):238-242
编者寄语2014年3月31日下午3时10分,来新夏先生不幸逝世,享年92岁。近十年,来先生与本刊往来密切,经常有文献考订和书事随笔交《中国文化》刊载,我们则有文必登。本期的两篇遗稿,即为先生逝世前不久寄来,谦称供“补白”之用。我们非常怀念来先生的学问风采。他早年得陈援庵、余嘉锡、张星娘等名宿之教,以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名家,《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书目答问汇补》、《北洋军阀史》、《方志学概论》等着述,足可成为沾溉後学的学术遗产。他出生浙省,就读辅仁,执教津门。思想自由,文笔灵活,着述宏富。噫!哲人远去,吾心伤悲,往事依依,不胜追怀哀悼之至。  相似文献   

12.
胡发贵 《寻根》2006,(5):32-36
著名学者赵俪生先生在《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潮》(《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一种“很新鲜、很奇特”的政治观念,这就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论。不过赵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秦以后,因君主专制的关系,它就成为“绝学”了。其实,秦汉以降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并未能窒息公天下思想的滋生与蔓延,相反,历史上不断有仁人志士鼓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明清之际甚至还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天下为公的思潮。  相似文献   

13.
清末的政治思想家康有为,曾在其社会思想的代表作《大同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女权论,给当时的女学人、要求进步的士子们以空谷足音之感。  相似文献   

14.
高培华 《寻根》2012,(2):19-23
史称孔子高徒子夏居西河教授,“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他在西河授徒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教材建设,继孔子之后研究古代文献,使《诗》《书》《礼》《乐》《易》《春秋》得到进一步整理与传授,初创诠释儒家经典文献的“章句”之学。经过子夏及其弟子、后学一代代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重视全生避害,《庄子》一书更是重视安全问题。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安全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做为安全问题核心的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当我们面对各种安全问题时,就会发现《庄子》中的安全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问题具有启发性。然而,目前对《庄子》中的安全思想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庄子》中的安全思想,以便从《庄子》一书中获得一些对当代安全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思想学说通史。这个特点体现为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袁刚 《华夏文化》2009,(1):7-10
《孟子》七篇,共三万两千来字,从语言风格分析是孟子自撰,朱熹即持此观点,司马迁也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说有其弟子参与编撰或根本就是弟子编撰,如韩愈即主此说,也有些证据,如文中出现了孟子死后才有的王公谥号,当是后学改定。《孟子》是论说文,对自体,很严谨,逻辑性很强。不像《论语》为语录体,弟子追忆,全无逻辑性,多格言警句、道德箴言。我认为《孟子》真实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孟子亲撰,弟子在传授过程中或有所改定。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阿尔都塞是一个必然会闯入我们视线的人物。从上世纪60年代以《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两篇作震荡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开始,他不断进发出的思想火花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疑惑,关于他所提出理论的争论至今都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20.
刑名相杂 穿凿好异——论《尚书新义》的特点与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尚书新义》是羽翼其变法之作,独行科场60余年,在训诂义理上有不少创获。但王氏解经穿凿好异,又杂刑名之学,当时学者以经学为媒介与王氏新学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尚书新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反对的强大力量而退出了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