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儒学的科学思想蔡报文一、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与庄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体完成自己内在的真性,成为“真人”一样,儒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亦是如何使个体完成自己内在的人性,成为圣人;与庄学将“道”作为天地万物最高的也是唯一的本体一样,儒学亦将“道”作为人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王船山不仅是儒学思想家 ,也应当被视为宋代以来道学运动中人 ,只是他的思想形态属于道学中张载的一派 ,并与朱子有着复杂的继承关系。同时 ,船山又代表了不同于明代理学而代表了清代儒学新的学术思想的观点。在总体上 ,船山的思想方向和反思活动 ,是以“文化的反省”与“正统的重建”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文提出 ,在经历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儒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气质之性”(条理之性 )的人性一元论。元明的这种人性论虽然多非自然人性论 ,仍然主张存理遏欲 ,但这种人性论往往不再坚持性善论 ,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从而形成了儒学发展及其经典诠释的新课题。而造成和推动这种转向的原因 ,与其说反映了明代市民社会的兴起 ,倒不如说是元明以来思想家们的“哲学”的知性探究本身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 ,作者强调了哲学史诠释在古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双龙 《文化学刊》2012,(5):148-153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儒学寄于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在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仁”所赖以存在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理想中的圣人,汉唐时期现实中的圣人,宋明时期人人皆为圣人。由此,儒学的外王之路也由“致君行道”向“觉民行道”转变。  相似文献   

5.
16至18世纪中西文化交往的历程也是中学西传及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自然神论是西方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学的切入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思想运动的联结点。自然神论源自古希腊,特指欧洲17至18世纪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然神论。欧洲的历史变革,把传教士传来的中国儒学思想推上欧洲的历史舞台,融入欧洲历史进程,对欧洲自然神论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李平一近几年来,海内外研究,探讨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文章越来越多,且观点也纷繁杂多、各不雷同,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细细归纳梳理,大约有如下五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东方儒学一无论。所谓“东方儒学一无论”,是...  相似文献   

8.
2005年3月25日至9月25日,日本成功地举办了爱知世博会,展期为185天。展馆面积173公顷,有121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参展,观众达2200多万人次。 爱知世博会的主题为“自然的智慧”,副主题是“宇宙、生命和信息”、“人生的‘手艺’和智慧”、“循环型社会”,副主题和主题紧密配合,是对主题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  相似文献   

9.
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努力,经历了缓慢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终于打造成承载生命的“宇宙之舟”。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广袤的。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物的踪迹无处不在。芸芸众生,按其地理环境条件,就形成了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版图。地球是颗美丽的星体,曾经有密被的森林、草原;曾经纵横交错着血脉一般的江河、溪流、湖泊;曾经有众多的飞禽走兽……而今,人类的现代明将这些原始的生态结构撕扯得支离破碎。这期间,人类经历了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漫长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0.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9):38-39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被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11.
文化总是在连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没有继承 ,文化就会断裂 ;没有创新 ,文化就会枯竭。近代以前 ,儒学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它善于继承与创新。继承 ,使儒学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品格 ,使儒学成为儒学 ;创新 ,使儒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产生儒学新形态。重继承亦重创新 ,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与创新交织在一起 ,儒学因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历史进入近现代 ,儒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批判中 ,儒学衰落了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儒学还能不能自我继承与创新 ?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2.
元宇宙是一个包含5G、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内的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集合众多新技术的元宇宙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图书馆员作为传统图书馆的核心力量,在元宇宙图书馆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元宇宙图书馆的发展给图书馆员带来了严峻的职业挑战。图书馆员只有加强“专业馆员+数字技能”储备,提升“专业馆员+数字技能”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助力元宇宙图书馆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4):168-168
李存山在《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儒家文化的“常道”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部门将1999年确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森林旅游是'99生态环境游主题年的一个重头戏。在中国,可以前去旅游的森林公园已经有874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有292处。1992年至1997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儒学之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都是历史地、有规律地逐渐积累、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这是和孔子以及由他创始的儒学分不开的。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秦皇汉武,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而且自汉武帝定为国学之后,直至“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为止,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对于传统精神,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一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孔子儒学的研究,应当坚持这种正确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发现瑰宝     
地质学家发现油田,矿藏;天家发现新星,宇宙奥秘;考古家发现殷墟,秦俑;旅行家、画家发现自然美景……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当代的发现比古代多得多。是科技进步为天、地质、考占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自然美景的大量发现又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旅游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方立天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翻译印度佛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  相似文献   

20.
维语“博斯坦”,就是“绿洲”的意思。大漠绿洲,是沙漠中的生命之岛,犹如茫茫宇宙中的地球,芸芸众生的摇篮,大干人类的家园,像母亲怀抱一样温馨,像父亲肩臂一样坚实,让人们像爱戴神明一样久藏心中。大漠绿洲既然让沙漠喷泉,就能让枯树发芽,让石头说话,让那些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变成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