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对电解锡阳极泥的洗涤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废水中的锡含量,避免在废水排放时造成金属流失。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抗生素废水中的COD值,可在进行前期预处理时投加高分子有机絮凝剂,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减少。通过实验证明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6070为最有效的絮凝剂,并实验分析了影响絮凝效果的几种因素。最终目的是为后续处理减轻负荷,节省废水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3.
对扬子石化炼油厂的含油浮渣进行超声脱水研究,进行条件实验和优化,最终实现浮渣的减量化。本实验通过调节含油浮渣的pH值,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丙烯酰胺(PAM)的复配使用,超声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的优化选择,在较低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减少了絮凝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絮凝、沉降及过滤,再辅以阻垢缓蚀的处理方式对采油污水进行回注处理研究,考察了无机絮凝剂聚合铝(PAC)作为主絮凝剂,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以及一种基于淀粉的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oly(St-AM-DMDAAC)作为助絮凝剂对采油污水絮凝沉降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缓蚀阻垢剂羟基亚乙基二膦酸(HEDP)对腐蚀速率和阻垢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淀粉接枝阳离子聚合物比阴离子聚合物PAM表现出更好的絮凝效果,PAC和poly(St-AM-DMDAAC)用量分别为和80 g/L和1.5 g/L时,将采油污水中含油量和固体悬浮物含量分别降至5 mg/L和1 mg/L以下。阻垢缓蚀实验结果表明:当缓蚀阻垢剂HEDP加量为60 mg/L时,腐蚀速率小于0.05 mm/a,阻垢率达到90%以上,水质满足注水要求,达到回注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03,(22):30-30
由山东煤矿莱芜机械厂采用中国矿大国家发明专利生产的复合阳离子絮凝剂生产线,于2003年11月初一次试车成功。 有机复合阳离子絮凝剂是利用化学法合成的一种新型阳离子絮凝剂,属国内外首创,与其他常规药剂相比具有五大优点:与常用药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硫酸铝等相比,与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联合使用,药剂量少,从而降低废水处理费约20%—30%;处理废水效果好,絮团沉降速度快,使废水能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其絮团沉  相似文献   

6.
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HPAM)为主原料、一元羧酸盐、多元羧酸、弱酸钠盐为助溶剂,制备了速溶型复合絮凝剂。考察了添加不同助溶剂类型对于HPAM溶解速度的影响及添加助溶剂对于不同指标HPAM助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助溶剂同时添加对HPAM助溶效果最佳,助溶剂对不同指标HPAM均具有助溶效果,对20%-30%水解度HPAM助溶效果最为明显,洗煤、选矿等行业废水应用试验表明速溶型复合絮凝剂絮凝效果优于HPAM絮凝剂。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钻孔灌注桩废泥浆零排放的目的,结合台州湾紫薇花园工程钻孔灌注桩废泥浆的处理,介绍了化学絮凝与机械离心相结合的脱水技术。通过废泥浆的脱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脱水效果好,卧螺离心机用于泥浆脱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如何控制好聚丙烯酰胺产品细粉含量,使产品中细粉达到≤5%的指标,一直是聚丙烯酰胺生产努力达到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改变聚丙烯酰胺混合料斗下料方式的方法,减少了聚丙烯酰胺产品细粉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含锌硫酸废水、铁屑、硅酸钠为原料,制备了聚硅酸铁锌絮凝剂,对聚硅酸铁锌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聚硅酸铁锌处理高COD马铃薯淀粉废水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控制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的Si O_2质量分数为0.02~0.025,(Fe+Zn)/Si摩尔比为1.5~2,硅酸活化的p H 1.56~2.12,活化时间为8~16 h,陈化时间为18~48 h时,可制得絮凝性能优良的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用制备的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絮凝处理淀粉废水,COD从5642 mg/L降低到733 mg/L,SS从1270 mg/L降低到76 mg/L。  相似文献   

10.
无机絮凝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油田水处理用的无机絮凝剂的基本情况,综述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开发情况,重点介绍了聚铝、聚铁、硅酸盐的絮凝机理及在水中的形态,并指出其在油田水处理中的优缺点,提出了当前无机絮凝剂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了多硅聚硅型絮凝剂是从絮凝效果,经济效益,乃至环保方面考虑絮凝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徐国栋  吴大志  王俊 《科技通报》2021,37(5):97-103
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施工产生的工程废弃泥浆量庞大,对环境破坏严重,对废弃泥浆进行高效地脱水处理能够减少废弃泥浆的产量,实现工程废弃泥浆减量化的目标.本文使用浊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研究工程废弃泥浆的基本性质,采用对照定量试验的方式研究了无机高分子类絮凝剂及有机高分子类絮凝剂对工程废弃泥浆絮凝效果的影响.以固液分离液面读数、上清液浊度及清液悬浊液中悬浮颗粒粒径等参数作为指标,分析最优质量百分比浓度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能力.试验表明:絮凝剂存在最佳投加浓度使工程废弃泥浆实现快速固液分离,高碱性条件下无机絮凝剂效率效果不明显;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土颗粒粒径的作用范围不同,投加无机絮凝剂后上清液中颗粒平均粒径在170~220 μm左右,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平均粒径在300~340 μm左右;浓度为0.2%的聚氧化乙烯(PEO)溶液和0.5%的壳聚糖(CTS)溶液,絮凝速度快且较低浊度为16.5NTU和18.6NTU;浓度为0.1%的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溶液脱出液浊度最低为8.7NTU.  相似文献   

13.
为利用赤铁矿、工业盐酸及硅酸钠为原料,制备聚硅酸氯化铁絮凝剂的方法并得出最佳条件,运用实验分析、文献分析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聚硅酸氯化铁混凝性能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聚硅酸氯化铁絮凝剂的性能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酸浸的温度、反应的时间、盐酸的浓度以及液固比均对铁的浸出有一定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条件使铁的浸出率可达到94.58%;该方法制备的聚硅酸氯化铁絮凝剂pH适用范围较广,在整个中性和弱碱性范围内的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水的温度在10~30℃时,其效果较好;与市售的絮凝剂比较,在加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形成絮体速度较快,沉降速度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对聚丙烯酰胺在不同投量和不同投加时间影响下絮体的强度(抗破碎能力)及恢复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投加时间和投加量的不同对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的影响也不同,说明在不同条件下投加聚丙烯酰胺对絮体的抗破碎能力及重新生长能力的影响也不同:在混凝剂与聚丙烯酰胺同时投加时(絮凝0min),聚丙烯酰胺投加量的不同对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的影响并不明显的,在絮凝5 min后投加,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投量达到1mg/L时,恢复因子达到86%,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一定时,絮凝时间越长,再投加聚丙烯酰胺,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越大.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中后期开发中,通过采用聚合物调剖技术,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需要对油井采出液中的聚丙烯酰胺(HPAM)含量进行检测和研究。通过对聚丙烯酰胺(HPAM)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确定影响检测分析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并对韦5井组采出液中聚丙烯酰胺(HPAM)含量进行了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聚丙烯酰胺生产活动中存在许多生产问题,不但影响聚丙烯酰胺的生产和质量,还给生产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害,给油田三次采油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吸取各种事故的教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主要是论述聚丙烯酰胺生产活动中用到的生产设备筛分包装工序的主要设备双层筛,具体分析了造成双层筛不出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冬季是聚丙烯酰胺装置生产的瓶颈时期,低温环境制约了流化床干燥器内胶体的干燥数量。本文将对如何提高对流化床干燥器在冬季生产中的平稳运行周期进行分析,确保聚丙烯酰胺装置顺利通过"瓶颈时期"。  相似文献   

18.
张瑞霞 《中国科技信息》2006,(6):106-106,110
利用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聚硅酸铝和聚硅酸铁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在除色、除浊、CODcr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烧杯试验,处理结果表明聚硅酸铝和聚硅酸铁在印染废水除色、除浊、CODcr等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王桂荣等 《内江科技》2014,(5):50-51,72
<正>聚丙烯酰胺(简称PAM),是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均聚和共聚的统称。PAM是一种线形水溶性高分子,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中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该类产品主要形式有水溶液胶体、粉状及胶乳三种,并可有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等类型。分子量是影响PAM使用的重要参数。GB 12005.1-89《聚丙烯酰胺特性粘数测定方法》和GB12005.10-92《聚丙烯酰胺分子量测定粘数法》是检测PAM分子量的实验方方法。笔者在实验中发现GB12005.1-89的实验方法存在不足。本文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中丙烯酰胺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丙烯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丙烯酰胺对人体毒性作用已经被大家所公认,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还是一种可能致癌物。本文就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存在的情况、人体吸收及代谢途径和过程以及可能造成体内毒性及其他影响,作个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