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倡导丰富学科知识,重视知识育人价值,增进学科理解,促进深度教学。以“原子结构”教学为例,归纳了限制深度教学的三方面原因:对原子结构教学整体规划意识浅,对学生已有认知探查浅,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教育教学价值理解浅。并结合实践,提出五点教学策略,激发深度思考,促进学科理解、思维品质和必备品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所属区教师发展中心提出以“能力罗盘”为抓手,推动教师理解学生、理解学科、理解教学、理解手段,推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笔者在理解“罗盘”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将教学设计着眼于“罗盘”,开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张晓晓 《小学生》2023,(8):82-84
“数学整体教学”,即数学教师在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指导下展开的教学实践。“数学整体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要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弄清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从全局观、问题观、任务观和运用观入手,找准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发展点,建构结构化、体系化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深度学习建立在教师深度引导的基础上,深度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态。实施深度教学,要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与知识观为基础。追求教学的发展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知识之后”的价值是深度教学的本质要求。深度教学对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等具有重要价值。可通过“转变教育理念,超越传统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升教师‘学科整体理解’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与教学”“开展专家式学习,提高教师课堂实践的专业知识”等途径与方法实现教师深度教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负数的学习也有了新的变化.初中的负数教学强调“理解”,即在理解其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对其符号意义、数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多角度、高水平的理解.基于数学理解的过程模型,并结合“正数与负数”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思考,提出教学应聚焦“理解”的起点,立足原有认知;重视“理解”的深度,指向数学应用;关注“理解”的广度,浸润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6.
关注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向,分析文化性理解的内涵,认为形成文化性理解有利于建构更广阔、更完善的认知结构,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不饱和烃”单元教学的案例和反思,提出四种促进文化性理解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能动参与知识发生、深度关联生活引发顿悟和思考、充分运用化学史、实践绿色化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理论为美术教学文化理解素养指明了实践方向,在具身认知理论下,美术教学围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知识迁移进行创新。本文以民居花窗为例,从“具身体验,融身于境,联结文化认知”“具身探究,寄身于情,积淀文化理解”“具身实践,离身于心,传承文化精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美术探究教学活动中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义观之优于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处,在于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主义语义观,并用经验主义的语义观解释了阅读理解既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更包括对语言以外背景知识的理解之合理性.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大脑贮存的语言知识图式和背景知识图式相互作用,不断地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和推断,直至完成对文本的解码.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认知解析,在于揭示阅读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以促进阅读理解教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深度理解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指出了初中物理课堂实施探究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倡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以“欧姆定律”的探究教学为例,用猜想前置、边探边究、自我探究等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深度探究的开展,让深度学习落到实处。课堂之外,用问题来牵动学生反思,完善探究,让学生走向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需要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定教”的指导下进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度理解.因此,本文采取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以《圆和扇形》单元为案例,将明确教学目标、选定评估证据和设计教学活动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理解为先的循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促进学生的理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UbD理论新近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即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参照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和马扎诺学习的维度观,我们采用领会意义、灵活应用和洞察自省三个维度,配以细化的指标,可以对UbD中的理解维度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活动性存在,教学本身的运动、发展不仅涉及到外显的行为过程,而且涉及到内隐的精神过程。内隐的精神过程即教学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理解的“循环”过程.包含“内循环过程”与“外循环过程”。教学理解过程观是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过程观的新的教学过程观。  相似文献   

13.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人本主义关于理解的认识不尽相同。巴甫洛夫与认知主义侧重于将“物”或“知识”作为理解的对象,主体已有的经验、知识与外界的“物”与“知识”发生关联,理解就会发生;而人本主义侧重于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移情思考、让双方均体验到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就会发生。心理学根据理解对象不同,给出不同理解类型的划分,体现了关于理解研究的广泛性。而根据理解深度不同,探讨不同的理解类型,体现了理解研究的深刻性。心理学关于理解给出的事实性或解释性的理论,对教学具有重要启导意义,但心理学给出的只是关于理解的理论性解释,并不是处方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思维障碍,才能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重视教材的特色栏目,善于将教材内容"生长"开去,促进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或调整原有认知建构,顺利进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优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活动性存在,教学本身的运动、发展不仅涉及到外显的行为过程,而且涉及到内隐的精神过程。内隐的精神过程即教学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理解的“循环”过程,包含“内循环过程”与“外循环过程”。教学理解过程观是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过程观的新的教学过程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活动性存在,教学本身的运动、发展不仅涉及到外显的行为过程,而且涉及到内隐的精神过程。内隐的精神过程即教学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理解的“循环”过程,包含“内循环过程”与“外循环过程”。教学理解过程观是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过程观的新的教学过程观。  相似文献   

17.
江羡珍 《高教论坛》2010,(3):64-66,80
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观认为,真正的智能,不是记忆一堆知识,而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如果没有理解所学,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情景中,就没有真正发展智能。“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智能的具体表现。这一理解观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新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交互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心理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交互教学是当今备受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推崇的教学模式。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强调阅读策略的运用;小组的讨论体现一种有结构的对话;“教师”角色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轮流担任“教学领导者”的角色。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为;首先,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和阅读观是交互教学中认知策略学习与应用的前提;其次,认知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是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中心环节;再者,理解监控是交互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核心要素。最后,有结构的对话是联系认知策略、理解监控及阅读态度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毕力格图等在《基于数学教育观的“理解”之理解》一文中指出,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而言,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全面理解.作为数学教师,对“理解”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水平,而应在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引领下,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建构科学的理解观,正确把握数学理解的含义,清晰地认识理解形成过程、表现形式和方法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完整、合理地表征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高飞 《教学与管理》2022,(17):44-46
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为此,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应然诉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数学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找出核心概念;立足儿童困惑,在认知的薄弱点辩明生本问题;立足知识体系,在概念的联系点引发深度思考;立足数学运用,在方法的应用点升华数学理解。因此,促进学生深化数学理解,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