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教育价值观基本问题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偏重个人或偏重社会的不同价值取向。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其长,也有其短。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着力于寻求两者的融合,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极大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继而伴随着国民价值观的转变。分析从中国改革开放前到当下的价值观教育的演变,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对目前中国在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提出中国应该不断地"输出"自身优良的价值观念,扬弃"输入"的西方价值,使内外的多元价值观更好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影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课程选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地方高校多以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情感体验、人格尊严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实践能力。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应以辩证思维看待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建立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4.
周君 《文教资料》2009,(26):118-119
"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和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生的价值观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高职生价值观的演变呈现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回归现实主义、价值取向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价值评价由精神化向功利化倾斜的特点;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学生自身修养的状况是引起高职生价值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任何部门法都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存在,都以协调各种相互冲突或重叠的利益为己任。以社会本位为其本位观的经济法,不同于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私法,与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公法也有所不同,它是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首要任务;以追求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促进社会合作,保障经济安全作为维护的目标,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等同视之,而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主导价值观,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及其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导、引领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而主流价值观则是指一个社会大多数民众即主流民众所信奉、或各种价值取向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区分这两种价值观,对于科学地分析和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在本质上是主流价值观的变迁,而不是主导价值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编辑出版工作与社会的性质和方向,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摒弃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编辑要以化价值为本位价值,正确处理义与利、主体与受众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个人、知识和社会在高等教育价值中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高等教育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有选择性地分析美国的大学理念,可以加深对大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人生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总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眷顾,哲学是人对自己的终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理论上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关怀的主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代替了“最高的善”、“爱的宗教”,具有了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指向,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经济礼会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是人类社会发展近代以来的主流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探索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造.它既借鉴了中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规定。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制定的新“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实现人及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提出的。当前,“包容性增长”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思想认同和深度的实践践行.根本原因在于“包容性增长”之于中国三重境域的深度洽和。即中国故有的“包容性”文化支点、对宏观的世界性发展课题的现实反思、中国发展之于政治社会伦理价值的进一步诉求。总之,基于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现实考量,“包容性增长”在中国的境遇中有着历史的思想基点、现实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和谐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剖析,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特征出发解释了它在和谐社会中应具有的新涵义: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并阐述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实施手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惟一途径。加快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建立高等师范教育的新体制,明确培养方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级化之上的新题,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终级目标不会因此而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具大影响下.无论是社会体制的形式,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模式都成为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景,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类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商品”及“使用价值”两个经济范畴定义的异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创立新的经济范畴。对“商品”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旧有定义有对错之处。“商品”应定义为,就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和自然产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二安不妥,可用“效用”二字来取代“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发展,它在形态上体现为社会整体的正向变迁,在内涵上体现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合理性”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而正是这一基本内涵,使得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显示出价值性与科学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性与持续性,相对性与整体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人文精神既有历史普遍性,也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主体性精神,它们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福祉。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人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强势平衡、信仰先行、楷模示范是当代人文精神形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