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璞《游仙诗》并非单纯地游仙或尚玄,而是在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中表现为二者的交融,游仙与尚玄都是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咏怀方式。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曹操的笑的描写,作者以此表现了这个政治人物的独特的性情。本文分析了曹操“笑”的类型、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笑》、《黎明》、《北方》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似文献   

4.
贺铸的词如其人,拥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在表现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的同时,也有着儿女柔情的一面。而贺铸词中对人生失意的表现,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又展现出他精神上的苦闷与悲愤。本文试图通过对贺铸部分词作品的分析鉴赏,展露贺铸的侠骨柔情与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诗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病马”、“瘦马”为代表的“病兽”意象。这类意象作为苏轼审美情趣的凝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苏诗中的“病兽”意象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这类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苏轼钟爱这类意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笑,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生理现象。“笑”有千姿百态,它是作家观察、把握、理解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视角和有效方式,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不少名篇都写到了人物的“笑”,它们或刻画人物性格,或揭示人物心理,或表现文章主旨,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宋论》是王船山的一部重要的史论著作,此书寄寓着王船山深广的民族悲愤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其主要表现在愤民生之艰苦、恨外族之入侵、斥朝政之腐朽三方面上。王船山悲愤意识有着鲜明的特征,即悲愤意识升华为启蒙和醒世、激励出自强进取、催育出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正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一、他从笑声中走来小说以“笑”贯穿全文,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一“笑”,既造成了悬念,又笼罩全文。笑声中走来的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伦不类的样子,鲁迅先生只有在悲愤中才能勾画出来。而看客、酒客的笑便只徒有其表了。他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以“窃”换“偷”的狡辩,笑他没有进学甚至笑他没有名字。由外到内毫不手软地揭开他内心的伤痛,直到有人哄堂大笑为止,这笑声也就成了与茴香豆同根的调料了。这笑声中,短衣帮的笑最具魁力,他们近乎是刁钻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笑,非要把孔乙己剥个体无完肤不可。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其品行未必比孔乙己高,笑的过程简直就是“同室操戈”,实质就是“受害者”笑话“牺牲品”。如果说短衣帮的“笑”是愚昧的、无知的,至少是无聊的,那么咸亨酒店老板的笑便是另有所图了,他已把孔乙己当成了类似茴香豆的下酒料,是否可以理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语言运用的大师,他以精辟的语汇,对比、递进的手法将《呐喊》、《彷徨》中的"笑"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呈现了民众的"非社会反映","笑"中的苦味,而且将自己的灵魂也通过"笑"展露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中,罗贯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马谡的三笑,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第一笑,是在马谡察到街亭的地形之后;这是轻敌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盲目自信。第二次大笑,是在马谡听了王平的忠谏之后;这是讽刺者的笑,表现了马谡的刚愎自用。第三次大笑,是在司马懿窥山之后;马谡身处绝境,尚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这是一次愚蠢的笑,笑得可悲。马谡终因三笑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11.
朱铭盘在《桂之华轩诗集》中倾诉了深沉的忧思悲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黎民苍生的悲悯,对行伍中种种黑暗的愤慨,对怀抱不得施展的满腔愤懑,对故乡风土人物的深切感情。明明是触兴而发,却被当时一些人指为“发语愤激”。他的诗歌“泽古甚深”,典型地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杜甫之咏物诗,托意深婉、比兴无端,诗作充满浓郁的主观色彩。其情感意蕴主要以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渴望用世和悲悯苍生的衷肠、叙写漂泊中的乡思之苦为主要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体现出其非凡的诗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由杭州赴密州途中,是苏轼一生中写词密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这些词作集中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和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补外后的失意、不满和激愤之情。而这种典型的“贬谪”心态又基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4.
张竹坡继承并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成熟于汉代的“发愤书”说,并把它作为整个小说创作的核心来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了“泄愤”的小说批评观,其主要的贡献是在于他并没有把小说创作的原动力局限于个人的某种私愤,而是将其同广泛的社会现象的腐巧黑暗,人伦关系的败坏沦丧联系在一起,基于向整个社会黑暗面“泄愤”的艺术目的,他提出了小说在表现形式上的“寓言”说,认为小说除了可以负载个人孤愤之感和批判整个社会政治黑暗外,还包括对处于转型期的世道人心与人伦道德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恩怨”问题,是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恩怨”有三种价值应对模式,六种价值表现形式。本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联系。理解和把握对待“恩”与“怨”的价值模式,对于达到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了文人的视野,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题材。明末清初,文人王夫之(船山)的词作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梦”意象。他的写梦词生动地记录了他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映射着船山的坎坷人生,并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表达了船山的爱国之情,又抒发了思乡情怀,还寄予了他报国无门的孤寂悲愤情绪。  相似文献   

17.
泄愤事件是群体激愤情绪表达的直接结果。群体负性心理从同情到不满到怨恨,最后演变为激愤。同情是心理平台、不满是基础心理、怨恨是关键心理、处置不当是外部力量构成了群体负性心理的演进机制。行为主体的正义感、逆反心理、发泄心理和表现欲是心理来源,暗示与感染、顺从与模仿是演绎途径构成了激愤情绪从个体到群体的扩展机制。以现场管理为关键、以民主公正为原则、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以执政理念提升为根本、以魅力型领导为权威、以心理攻势为主要手法、以民主协商对等谈判为途径,从处置技术、制度建设和执政理念等不同层面共同形成群体心理的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诗引亢悲愤、雄健浑厚;而其词却曲折含蓄,细腻婉转。诗中是鲜明的爱国情感,词里却蕴藉的女儿情怀。通过对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思想性加以比较,探求李清照诗与词思想性的差异,展示二者在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风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刘长卿贬谪时期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从第一次遭贬谪身处逆境的不屈与悲愤,到第二次遭贬面对宦海沉浮的落寞与消沉,再到暮年时逐渐淡漠于个人的悲欢进而哀怜黎民之疾苦。认为刘长卿的诗歌以其悲愤与凄苦的吟唱为唐诗绚丽的画卷添上了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故意杀人罪中"情节较轻的"情形是指义愤杀人,因不堪被害人长期迫害或虐待的杀人,基于被害人请求或得其承诺的杀人,生母杀害亲生婴儿的行为,教唆、帮助自杀,"大义灭亲"杀人,不作为杀人等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