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然有学者认为,“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消弭内乱,减轻外患,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则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实质是以国家主义为指向的,是反宪政主义的。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1]一个伪命题的说法抹杀了中国百年宪政最初揭开面纱的艰辛,也淡忘了潺潺鲜血流淌过的痕迹。笔者认为,虽“在中国之土上,中国传统之木未结出真正的西方宪政之花”[2],但“引起民众真正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时尚,成为权力的制约而不是工具”[3]的意义已值得人们为之奋不顾身地追求和捍卫。也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思想家和革命者首先看到的是宪法、国会、三权分立等法律形式和政体...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国家体制的变革,在辛亥革命前有过两次,即戊戌变法与清政府的“仿行宪政”。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实权派,缺乏自身变革要求。史学界对清政府“仿行宪政”的评价,一般均认定为“伪变法”、“假立宪”等,若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来判断,“仿行宪政”是符合“二元君主政体”的体制的,它比封建君主政体是一个进步。辛亥革命后,宋教仁是争取真共和的主要代表人物,要充分肯定当时“议会政治”的历史作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主要不是外在因素,而是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古代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但是在近代却遭受到激烈的批判。原因何在?我们可以从其“原”与“源”的关系上,分析在近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原”在受其“源”文化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就可以更好地来探讨它遭受批判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德治、礼治是传统中国的基本治国之道。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法治理念渐入人心,法治成为中国社会追求进步的愿望和渴求。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呼声的今天,如何将德治、礼治和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建构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治国理念,是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代初期,来华传教士们出于加快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开始对缠足等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展开批判与重构。随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用天赋人权等思想观察、分析、批判中国妇女问题时,清晰地论证了传统缠足陋俗逐渐解体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中国戒缠足思想在辛亥时期趋于成熟,一方面是国人追求真理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近代先进之士坚持对缠足恶习进行批判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治”和“法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和政治思潮,两者何为主从构成了儒法的分水岭。在维护等级秩序方面,礼、法并无质的不同,但“法”地位的上升及得到传统“礼治”社会的认可,极大改变了人们“循礼不化”的传统。在战国时期除旧布新的改革进程中,“法“以强有力的规定性发挥了巨大效用,但“法”始终未能完全取代“礼”,“礼”、“法”仍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适用空间,而且等级之礼在社会阶层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以后,通过法的强制性制约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鼻祖。他所组建的湘军“赤地立新,特开生面”,走出了传统团练的窠臼;“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大胆改革传统兵制;“以礼治军”“勤恕廉明”,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教化和控制,这些措施开了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词汇中,没有“宪政”这个词。戊戌变法前,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把立宪的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主张实现君主立宪。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实行宪政的思想却得以传播。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预备立宪迈出了近代中国宪政艰难的第一步。屈指算来,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主宪政观,提出了“主权在民”“、国民参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他的民主宪政观延续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理念,这阻碍了他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意欲突破80余年来王国维艺术范畴研究之陈说,确认王国维用中西“化合”方法论和中国传统民族艺美学之话语形式,建立起以“自然”为核心,以自然-境界-悲剧为三大主干范畴的艺术范畴系统。在这一的构建和诠释中,王国维于古代学之心学传统和近代西方美学之唯心新学均批判地吸收,并将二融化一炉,完成了对明清情论的科学化总结暨近代化重建。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具有政治现代化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推翻了东方的帝王专制,造就了中华民国,变更了中国政治统治的合法基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引进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等西方的新制度文明,引起了政治结构的分化;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型态,造成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彻底变革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带来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2.
德治主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古代政治的演进历程,其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传统德治主义强烈的阶级色彩,限制甚至阻碍了法治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弊端。根据制度设计建立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理论,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不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制度,更应在经过对传统德治主义的批判之后,充分吸收、继承中国化传统中合理的“德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宪法惯例是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的宪政精神,对实现真正的中国宪政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吏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逐渐传入中国,设计事业也日益受到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但是,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依然是现代设计中遇到的普遍的、却是很重要的问题.设计工作者要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古为今用,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人类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天道与人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宝贵财富,应该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西方社会建立在“性恶”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宪政制度有效地实现了限权与法治,但也有明显的弊端。我国过去建立在“性善”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制度安排从积极方面鼓励发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制度约束却过于宽松。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吸收西方宪政制度以及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正确认识人性问题,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广角远景镜头观察中国历史,尽管传统中国并没有出现成文的宪法文件,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并不缺乏宪政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当中发挥着根本法性质的作用。根据文化遗传学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宪政基因长期以潜在的形式传递而没能生长成宪政的制度,其根本症结在于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20.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China has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rehen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China and to change its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There are fine traditions and feudal remains in Chinese culture which ought to be examined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tell the essence from the dross and to facilitat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oday’s Chin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the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