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阚枫 《新闻战线》2024,(5):20-22
公益事业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公益传播天然具有国际传播属性。作为以国际传播见长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新闻网近年来不断探索国际视野下的公益传播方式,以“公益+议题设置”“公益+中国故事”“公益+跨界叙事”,创新主流媒体参与社会公益的形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中国梦”系列主题报道力求既有见人见事的生动故事,又有国际视野的分析解读,对内对外齐头并进,从不同角度深化“中国梦”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报道.新华社各业务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开设相同、相近或不同的专题栏目,多种形式报道有机统一,齐声唱好“中国梦”的大合唱.  相似文献   

3.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做活新闻策划,才能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解读报道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的农业强国内涵,河南平顶山日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巧妙设置议题,推出3组系列报道,对农业强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任务进行了生动解读与具体呈现,让抽象的内涵和任务具象化、形象化,成为平顶山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辅导手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论述对于广大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而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媒体创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指明了路径. 从接受习惯而言,人人都爱读故事,故事化的内容更具体、鲜活,接近性强,容易在受众心中形成对照与投射,从而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感受报道对象的喜怒哀乐.一个真实、有趣、接地气的故事,不但可能让读者放下对某些问题的刻板印象,还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往往能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 只有接了地气,才更易于让受众接受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相比之下,概念化、程式化、机械化地去报道某件事或某个人,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受众又怎么会爱读? 然而,要讲好故事是不容易的.讲好故事的要义,一是故事本身要真实鲜活,二是讲述方式要巧妙婉转.简言之,原料要好,处理方式更要巧.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的是中国不同类型的媒体对日益兴起的都市集体行动的报道策略.文章对传统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符号争夺战场”论调有所突破,强调了媒体在报道集体行动议题时自身的利益考虑,并提出“媒介框架整合”概念以描述这一符号再加工过程.经由“媒介框架整合”,一方面媒体再现了事件意义;另一方面,也将集体行动纳入“合法争议领域”.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我们总结了媒体在面对不同议题倡导者提出的框架时,所进行的三种媒介框架整合方式:框架延伸、框架对立和框架独白.以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政经坐标下——特定媒体市场竞争环境、特定媒体的政治环境与特定媒体的媒介角色——媒体会如何采用不同的媒介框架整合策略来建构集体行动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媒介化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在预设立场或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视觉框架与视觉修辞的掩蔽,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传播者影响舆论的工具,通过模糊的或语义含混的图像让来自太空的假新闻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与欺骗性。卫星新闻是数据新闻的新变体,具有灵活适配多元报道场景、直观呈现俯瞰视角张力和多维支撑全球议题报道的独特表征。卫星新闻在视觉框架构建过程中的主要修辞策略是通过信源标注、语图互文、数据“耦合”来实现数据修辞、关系修辞和时空修辞,其中数据修辞是核心;关系修辞具体呈现为因果关系、共变关系、并列关系;时空“拓扑”、时空并置、时空对比是时空修辞的主要方式。技术经由视觉修辞的嵌套包裹进而凸显或遮蔽事实,由此产生技术的偏向。当前,中国媒体在卫星新闻实践中可运用视觉修辞作为争取全球话语权的新路径,通过进一步聚焦全球公共议题、融入交互设计、规避伦理失范等方式来创设技术场景、形塑公众认知、影响全球舆论。  相似文献   

7.
多变复杂的时代背景重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传播样态创新回应当今时代对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需求。在全球交往视角下,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题中要义。研究发现,CGTN有关2023年全国“两会”相关报道议题聚合性与拓展性并兼,报道形态呈现多模态融合态势,平台关联实现媒体矩阵互动引流,报道话语政治语用意义凸显。因此,在全球交往视角下,主流媒体应当不断在叙事、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策略创新,勇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8.
周锐 《新闻战线》2024,(3):43-46
不断提升对外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本领,媒体要通过推动“选择关键时间”“设置关键议题”“联动关键人物”的“中外对话”,让媒体对外讲述的“经济故事”实现“观察视角切换”和“利益出发点转换”,从“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升级为“交流理解”的共识塑造,不断提升经济议题国际传播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刘永涛  程晖 《新闻战线》2022,(11):108-111
精设议题,呼应时代;精心采写,深度表达;直面“问题”,守住“乡愁”;融媒传播,流量倍增。湖南日报推出“守望乡土文化”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以及坚守者、传承者、推介者的感人故事,把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与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结合起来,将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与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融为一体,为主流媒体助力乡土文化传承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0.
韩燕 《当代传播》2006,(2):38-41
本文通过近年来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观察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总体建构方式和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媒体由于定位和地域的差异而在“农民工议题”建构方式上有何异同,探讨媒体在农民工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黑客威胁论”近年来成为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新议题,美国媒体对此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制造共识”作用.2013年初对“中国黑客攻击”的报道中,美国媒体采取二元对立的分类标签、行动者缺席的语境策略、失衡的信源选择和话题控制等话语技巧,以看似客观中立的方式将中国形象建构为具有威胁性的“他者”.揭示媒体报道中的话语技巧,有助于解构“中国黑客威胁论”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2.
吴庆才 《青年记者》2016,(28):12-14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其面临的形势,可用“一个根本要求,两大深刻变化,三大短板”来概括.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外传播实效,如何集束性传播中国声音?本文从传播渠道、议题设置、话语体系和全媒体融合报道四个方面,阐述媒体融合背景下中新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黄炎秋 《青年记者》2016,(23):20-21
“框架”的概念来自于人类学家贝特森,①后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传播学家塔库曼提出“作为框架的新闻”,而我国学者周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新闻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②将新闻报道框架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通过梯级议题框架建构展现出来,梯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修辞框架、话语框架、议题框架及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14.
义乌商报今年推出“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专栏,充分挖掘“义乌元素”,借义乌小商品圆“中国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借助地方特色活动做好主题报道,使“中国梦”更接地气。  相似文献   

15.
两会期间,国内外主流媒体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报道可谓是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次“聚合传播”,集中体现了全球传播的发展趋势.丰富的传播形态、突出的传播议题、国际化的传播视角是2013年中国媒体两会报道的突出特点.国外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报道则呈现出新闻性、融合性、杂糅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如何跳出传统的主流新闻报道的窠臼,做出“中国梦”报道不一样的“味道”?广州日报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做好动态报道、刊发系列述评之外,重点组织了“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报道,突出了“百姓味”、“城市味”、“中国味”.记者通过深入“走转改”挖掘能体现“中国梦”的鲜活素材,编辑成稿时尽量直接引用受访者语言,不刻意修饰拔高,将个体对幸福的梦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驻华外国记者的报道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报道往往涉及某些争议性议题或新闻事件(诸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新疆“7·5”事件)。以是之故,此类新闻报道的生产者,也就是外国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学界与公众的视野,它们的新闻理念、报道立场、关注议题与生产模式,时常受到国人的争议乃至批判。  相似文献   

18.
中央电视台的《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栏目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为“中国梦”的报道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以《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征集展播活动和具体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策划、采编特色,并探讨电视媒体主题报道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国家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然而“一带一路”议题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中呈现出何种主题分布,其话语建构策略如何等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半岛电视台英文网为个案,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对该媒体自2014-2021年关于“一带一路”的154篇文字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半岛英文网报道中的“一带一路”呈现出总体负面的形象。“国家领导人”“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国际关系”三个议题最受关注,但部分报道存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过于强调冲突的报道倾向阻碍了半岛英文网对于“一带一路”正面效益的客观认识。研究认为,中国媒体应当基于“和平新闻”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方案,充分了解国际受众的态度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至关重要。【方法】文章基于计算传播和网络议程研究框架,对推特上有关“一带一路”话题的讨论进行主题建模和情感分析,以探究公众对议题的讨论呈何种分布及情绪占比。通过主题建模、情绪计算和语义网络分析将讨论的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网民整体的关注点和媒体议程相关性高,整体呈现的正面情绪占比最大,负面情绪随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进程逐渐衰退。【结论】在开放的话语空间中,整体情绪呈积极状态,但和媒体议程相关度高。在未来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把握核心要义,优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