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动力这一范畴内涵着根源性、价值性、连续性等规定,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符合这些规定,它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仍是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应使用阶级斗争“杠杆论”来取代阶级斗争“动力论”,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内涵、外涵、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从理论上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并为今后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提供可靠的价值原则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功劳。他说:“我的新东西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贡献在于揭示了阶级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正如列宁指出的,“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敌对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害冲突,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斗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关系,有时会显得缓和一些,但不可  相似文献   

3.
一、史学的科学性及对历史、历史学范畴的区分 谈起史学的科学性,人们很自然地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历史并做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人们又会说:一切文明的社会历史,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等等。言下之意,文明社会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社会,这就使人们理解为阶级斗争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就是史学的科学性。 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和阶级  相似文献   

4.
一在形成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的世界观方面,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历史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任何历史课都能起这样的教育作用,只有能“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切实地学习祖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从而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课才能起到这样的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认为“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一切由彼此对抗的阶级构成的社会中发生作用。阶级斗争贯串着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来指导历史教学,历史课才能发挥教育作用,才能引导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领导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羣众去为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而斗争的阶级,是唯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革命的深入,我在思想上逐渐明确了历史教学应为无产阶级培养革命的接班人.但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在做法上自己还不太明确,所以在准备"抗日战争"一编时,就带着这个问题精读了毛主席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从毛主席这一指示中,我体会到历史科学的基础是阶级斗争,首先有阶级斗争,然后才有历史科学.脱离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释历史,历史就不能成为科学.因此,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战斗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  相似文献   

6.
林彪、“四人帮”和他们的那个窃据高位的顾问,为了实现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肆意篡改马列主义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人为地制造和扩大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那个臭名昭著的顾问就曾说过:“过去从经济范畴上划分阶级,这是对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存在,特别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八五二年,马克思在总结他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成果时,深刻地阐明了阶级、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他说:“(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学说,了解原始公社解体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对于学好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有直接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一八五二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讲到自己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时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这是“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动力”说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陈涉起义》是我区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的课文。它节选自西汉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题目是节选者所加。 陈涉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它在打击地主阶级统治的同时,横扫了奴隶主复辟势力,以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行动,有力地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毛主席对农民起义高度评价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是什么?政治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怎样的?以往流行的对“政治”概念所作的解释和所下的定义是否准确?我认为在当前大有作一番探讨之必要。建国以来,长期流行的对“政治”的解释就是:政治——阶级斗争。例如有的书中说:“在阶级社会里,政治决不是简单的对于‘事’的管理,而是对于‘人’的统治,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是阶级对阶级的统治关系”。或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革命在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极专政之后,就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任务是改造旧经济,建设新经济,彻底消灭阶级,最后进到无阶级的社会。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时期中,阶级并没有消灭,阶级斗争出没有结束,只不过是改变了阶级斗争的形式。列宁曾反复地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中的继续。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是千方百计地否认和歪曲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实。列宁说:“机会主义恰  相似文献   

13.
阶级斗争是根本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相比较而言,生产斗争是根本,阶级斗争来源于生产斗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只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表现。林彪、“四人帮”极尽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能事,大肆贩卖“阶级斗争根本论”,胡诌什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才是根本,生产斗争要从属于阶级斗争。谁要一提生产斗争,他们就给谁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大帽子,诬蔑为放弃了根本。谬论流传,贻害无穷,不仅混淆了理论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  相似文献   

14.
完全否定法律的阶级分析法、法律的阶级维度,与过度强调法律的阶级统治论、阶级斗争工具论一样,都不是看待法律现象的正确态度,也不可能形成指导法治国家建设的科学理论。问题在于如何提炼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法律的阶级分析法,一种不同于“阶级斗争法学”或“法学的阶级斗争范式”的分析法律现象的科学方法论。法治国家建设不能忽略阶级问题,应该把厘清生产关系、解决阶级问题作为一项任务,防止可能的阶级固化和阶级冲突加剧,防止本来应该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实际上还是代表少数人的意志。只有等到法律体现大多数人的、全社会的意志的时候,才可以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真正的法治社会。法律越来越不是少数人意志的体现,阶级之间对立性不断削弱、统一性不断增强,可以说正是通往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虽然前几年有过热烈的争论,也发表了不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但是事实上仍有许多有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例如,仅仅只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基本动力而非唯一动力,依然不能说明如下几个问题:一、剥削阶级的政治活动在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究竟应该如何估价?二、是不是只有被剥削阶级的政治活动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三、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把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缺乏研究,其实还是无法真正说明阶级斗争是不是以及如何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同时,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史学界着力研究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技艺百工、农民领袖等等,全面地涉及到,其中以政治人物居多。如秦始皇、曹操、武则天、岳飞、海瑞、李秀成等。曾都是众说纷纭的著名人物,而论者褒贬毁誉,至有天壤之别。近年,随着理论战线拨乱反正,重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进一步探讨了人物评价的一些基本理论。现择要作一综述。一、阶级分析阶级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承担者,任何个人的盾动,都受到所属阶级和社会阶级斗争情势的制约与规定。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而且必须进行阶级分析。以“教条”、“框框”为由,拒绝或贬低阶级分析,是错误的。但简单化的唯成份论、公式化的贴阶级标签、以阶级“义愤”取代科学分析以及阶级斗争万能沦等等,都不是科学的阶级分析。把阶级分析仅仅理解为判别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不去考察社会阶级斗争形势对历史人物的孕育与规定,也是片面的。阶级分析不是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标准,而是一个基本观点与方法,它应当是把阶级社会的一切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无例外地归纳到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斗争结局的论断应如何理解?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有一段概括人类历史上阶级斗争结局的名言: “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句话很自然地被理解为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结局是两种:不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就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二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人权”是一个政治历史范畴,有它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中心问题。它具有鲜明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征。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专制时代,奴隶和农奴、农民完全处于无权地位,没有什么民主权  相似文献   

19.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社会革命”与“阶级和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本节主要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可考虑分以下几个问题来讲授:第一,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