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念与模式     
3月7日一早,我走进办公室就找报纸,想看看昨天“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消息。作为身在首都的一名女新闻工作者,对这件事怎能不关心呢。我首先翻开《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看到出自两位记者之手的两则新闻,各为100多字。主要内容是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到会祝贺。读罢,我对协会的性质、任务,不得而知。《人民日报》那条新闻中还提到“由中国记协主席团成员汪溪担任会长”。汪溪,好熟悉的名字,她是哪个新闻单位的?一时想不起来,急得我又翻别  相似文献   

2.
在我订阅的众多刊物中,最使我称心如意的就是《新闻爱好者》。 《新闻爱好者》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较有特色的刊物,是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说句心里话,我对贵刊是“一见钟情”的。去年夏天,我有几篇作品发表于《广西日报》、《广西人事》、《广西支部生活》上,报社邮来了稿费,我便去领回。在麻桐邮电所里我领到了稿费特别高兴,高兴之余,专管报刊发行的梁秀玲女士特地走过来向我祝贺,并真诚地把有关写作的佳书一一借给我看,什么《新闻与成才》、《记者写天下》、《新闻爱好者》、《新闻与写作》令我大饱眼福,美不胜收,当即…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4.
第二期《新闻通讯》推荐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短新闻佳作。作者在表现重大题材上,不贪大求全,不泛泛而谈,而是挑选有针对性的事例,以一当十;写作上粗中有细,仅用500字,就把主题重大的新闻写得沉甸甸的,可谓“秤砣虽小压千斤”。  相似文献   

5.
一件事成为一则新闻必须具备新闻价值。理论上讲,虽不苛求其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同时具备,但至少也应多数占有。这样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最近见诸报端的两则“道歉”的报道,我以为完全没有资格“升格”为新闻,而只能算作一般信息。这两则信息都来源于河南省:一则是省公安厅厅长在“群众来访接待日”三次向上访者道歉;(见2005年2月26日《大河报》)一则是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在“群众来访接待日”三次向上访者道歉(见2005年3月10日《人民日报》)。顺着记者的报道往下看,原来除了标题相同之处外,内容也惊人地相似:群众反…  相似文献   

6.
很高兴来到人民日报社,参加《新闻战线》创刊50周年座谈会。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对《新闻战线》50岁生日表示衷心祝贺!对50年来辛勤耕耘在新闻研究和学术传播岗位上的专家、编辑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7.
丁静  张灿 《新闻爱好者》2008,(11):52-52
什么是花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各种有趣的零碎新闻”。中国人民大学刘明华教授认为,花絮是描写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它是从侧面入手,从重大事件活动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情节、趣闻轶事进行描述。笔者认为,花絮新闻就是指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一些趣闻轶事,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报道。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新华社编采人员中,切磋新闻业务,探讨新闻理论的风气日见活跃。作为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9月13日,新华社举行了首届(1988年度)优秀新闻论文评选授奖会。穆青、李普、缪海稜、冯健及一些部门的老同志和负责人到会祝贺。他们热情称道举办这样的评选活动“是一件盛事,是一个创举。”穆青同志高兴地说:“这是我社全社性的第一次优秀新闻论文授奖会。这样的活动早就该搞了,还应该继续搞下去。这是非常有意义有潜力的事,我全力支持,希望办得一届比一  相似文献   

9.
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常常无缘亲自报道重大历史性事件,这是个局限,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能写出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因为小事件中也可以反映大主题,关键在于记者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长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农村中历来处于中心位置。但如何将植根于广阔天地里的大量特点鲜明、价值含量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出来,并写活写实写精,写得掷地有声,一直是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力图攻克的“难点”。《新华日报》“市县要闻”版虽然也立足于地市县区的报道,但许多稿件在强化接近性、可读性,改进“黑板报式的表扬报道”方面狠下了功夫,从中可以感受出编辑、记者们的良苦用心和探索精神。 农村新闻要见“人”见“事”才能“鲜活”。时下不少有关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成分不是人物、不是事…  相似文献   

11.
在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由笔者采写的通讯《我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见《河南农村报》1998年5月6日一版)有幸荣获一等奖。这篇通讯并非记者专门采访而成,而是作为与会代表偶然所得。能获得好新闻的荣誉,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省委领导对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的热血真情,和着记者被感动的一腔热情,融入这短短篇幅的字里行间。许多同行赞誉说:以会议为题材的新闻动人的不多,写出“彩”来更难。而该稿之所以能够出彩,在于它融入了记者的“情感”。稿件中,记者不是观察家,而是一名普通的与会者。心绪与会场气氛相…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精辟地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创作需要善于“发现”,而新闻写作也要善于“发现”。若要有所“发现”,必须培养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写出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此类事例举不胜举。1960年3月4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完成采访任务后,晚上回到办公室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巧看到誉满全美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突然倒在舞台上,他立  相似文献   

13.
“花絮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式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关注。一是因为它的篇幅小.一篇花絮,多则几百字,少则百余字,却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抓住生活中的“一瞬间”发生的富有情趣的  相似文献   

14.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的消息,却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荣获2004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这就是我2004年12月22日采写、24日刊发在《滁州日报》上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的过程,颇有几分感慨。一条跟踪了3年的新闻线索3年前,我在滁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在一份会议材料中,得知定远县能仁乡在化解乡村债务负担中准备出台“硬招”,取消村…  相似文献   

15.
1、材料即事例 一旦我们选定了题材——新人、新事、新景,选择材料就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材料说到底是指那些能够表现主题、直接说明或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的事例。 事例有典型事例、一般事例之分。材料有典型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之别。典型材料就是典型事例,它直接说明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主力”。概括材料、背景材料都是一般事例,它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偏师”。 述评性新闻、通讯所表现的主题和所揭示的报道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报道对象的本质又是通过  相似文献   

16.
王威 《新闻前哨》2005,(9):92-92
作为新闻摄影专版文字表述形式之一的“新闻解读”,通过对相关图片的剖析、解说,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理性的愉悦,进一步增强了图片新闻的深度和厚度。图片新闻也借助“新闻解读”,丰富了报道形式,锻炼了摄影记者的写作能力,造就了图文并茂、情理交融的魅力。一、“新闻解读”关键在一个“透”字湖北日报摄影画刊改版后,我先后拍摄过不下十个专题,但真正接触“新闻解读”的写作还是近几期的事。说实话,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摄影经验的记者,自己在拍摄新闻摄影专题时,感到困难的不是画面的拍摄与舍取,而是对新闻事件和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体制改革和竞争,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讯员对会议采访不感兴趣,报告、讲话、排座次,综合、专访、加花絮,老一套,没写头。此话不无道理,但要从咫尺会场上捕捉到有点写头、能吸引人、并可产生一定影响的“活鱼”来,确实不易。会议新闻不能没有,着眼点是抓新闻。有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引用到会议采访中去——“处处留心有新闻”。前不久,我参加了自治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时写的“两会特写”《此“天”当补——一份呼吁加强粮食生产的提案诞生追踪记》作了些探讨。细细回忆采写《此“天”当补》的经过,似乎可用14个字概括:莫言咫尺会场小,留心亦能捉“活鱼”。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没有好的编辑不会有好的记者。这话不一定全对,但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方面没有好的编辑,记者不会得到好的指导;另一方面,记者即使写出好的作品,由于编辑不识货而被“枪毙”或者处理不当也是常有的事。同时,编辑对作品的处理意见、爱好,对记者来说都是一种导向,直接影响着采访和报道的质量。正如新闻界时常谈到的下面两则事例,较好地说明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1960年3月4日,誉满全球的男中音歌唱家、意大利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猝死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纽约先驱论坛报》(即现在的《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桑·戴·格拉蒙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个场面后,立即采访。当晚的值班总编要求办公室人员马上整理出华伦的生平材料,做好改稿准备,并通知留出适当版面。结果,两个多小时便采写出了轰动的独家新闻,一举获得1961年普利策新闻奖。另一则事例。1972年7月9日,美国基辛格秘密北京之行,被伦敦《每日电讯报》驻  相似文献   

19.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20.
本轮值班,3月24日-30日,好几件事令我惊喜感动。 第一件:3月26日,晚上组稿时,看到新华社要闻目录——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出席全国党校校长会议全体代表,600字。我一怔,不会这么短吧,会不会“6”前漏录了“1”?稍顷,电视稿到,一点字,连标点648字,真不长(见《新华日报》27日头版头条)。我纳闷,报道总书记、国家主席重要活动的新闻,竟可以写得这么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