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育时机作为德育过程中的客观条件,不仅被视为是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被视为是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要向度,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如果未能及时捕捉和利用德育时机,就会使德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德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德育时机的重要性,努力寻找和创设时机,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在分析德育时机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德育时机创设的多种途径,旨在为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教育手段相结合而形成一定的德育机制,受教育者经过选择、内化等过程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但由于德育主体参与者、受教育者体验水平、德育氛围、受教育者特点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的价值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社会性活动,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而非德育的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放任自流。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客观环境影响、教育者正确引导和学生实践锻炼的结果,教育者自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德育是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能动反映和主动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是生活化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在美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中,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规范,优化提升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德育活动中,主体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水平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是进入德育认识和实践的领域,为教育者和受教者共同关注并进行改造的特定对象,即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德育主客体之间遵循着四个方面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 ,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 ,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 ,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 ,达到自我教育 ,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德育对大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如何利用支教活动提高德育实践的有效性成为研究重点。大学生支教活动对大学生形成道德自律、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效果显著。但在支教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无保障、时间短且仓促、动机功利化等问题,严重影响支教活动德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支教活动德育实效性,必须从个人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加强德育实践,使在支教活动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德育时机一向被人们视为关系到德育成败的关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到,德育要把握时机,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也曾提到,在德育过程中应把握德育时机,"如时雨化之"。然而,由于德育时机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且稍纵即逝,教育者若未能及时捕捉和利用德育时机,其德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只有把握德育时机的形成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创设大量的德育时机,才能取得最佳  相似文献   

10.
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德育实践过程,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依据。然而,我国的德育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实效性较低。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阻碍我国德育目的实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德育目的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的参与;德育目的主要是国家本位的,轻视个体品德修养问题;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德育目的被降为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大而划一,缺乏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德育情境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原则,通过某些方式设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德育过程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时空条件,创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情境、教学情境和活动情境等,使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自主形成和发展品德。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学校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来教育学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或是由于教育者对德育活动目的认识的模糊、偏差,或是由于种种眼前利益的驱使,或是德育手段的缺失,经常使德育活动变味,让好端端的德育活动失去教育意义,甚至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警惕伪德育现象,深入挖掘每个德育活动所蕴含的意义,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人实践和发展,受教育者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道德知识内化外现的中介与土壤。实践活动是真正获得道德的基础,加深了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并且在交往和协作中,提升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当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当其冲。德育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大学生的道德理论的牢固性。通过全面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的现状,探讨构建德育实践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陈福宗 《教师》2010,(24):15-15
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是指在少先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形式。教育学家鲁洁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过程涉及体验……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职前英语教师教育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探讨’提出职前英语教师教育立德树人透的主要路径,即加强 英语教师德育教育的引领,增强职前英语教师教育者的英语课 程德育实践行为,充分发挥英语教材的德育资源,加强职前英 语教师德育的学、教、研实践活动’提升职前英语教师德育育人 能力’为未来基础学段立德树人的英语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外界教育影响转化为内部动力,并选择一定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德育工作要实现德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创设必要的德育情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今世界和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的德育中必须加强生态意识的培养,通过加强师资力量的生态德育观建设、加大德育中生态意识的教学力度、丰富生态德育实践活动等措施,解决当代大学生德育中生态意识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德育具有正效应、零效应和负效应 ,这已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德育应如何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避免零效应 ,消除负效应 ,是每一个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德育的负效应 ,目的就在于探讨这种负效应产生、存在的原因 ,从而为最终避免和消除其负效应作出一点努力。德育的正效应指教育者对受教育的教育影响被受教育者全部或大部接受 ,受教育者发生了教育者预期的变化 ,这是教育者所期望的。零效应指受教育者对德育要求无动于衷 ,其思想道德状况未发生变化 ,德育活动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但也未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  相似文献   

19.
隐性德育是一种与显性德育相对应的德育形式,是通过学校整体德育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受教育者传递德育信息的教育活动。隐性德育内容是一种隐蔽的,"润物细无声"的融于师生、生生日常活动和交往中的教育内容。隐性德育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育者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意图",有意挖掘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德育实践要切实关照到每位学生生动鲜活的品德发展过程,离不开教育者对于德育实施的深刻理解。重新理解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过程,是增强学校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师专业理性,也是动态建构教师专业品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