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根据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即入学机会完全平等阶段,受教育过程相对平等阶段,受教育结果平等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与措施逐步推进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2001年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宣布: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践教育机会均等开始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后普九”阶段。对于这样一个新阶段,它具有一些什么新的特点,与“普九”阶段实践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其实践目标又该如何来定位,才能取得最大的价值和效益?根据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和我国推进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已有的和将要付诸行动的实践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从属性上说是国民教育 ,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有三层含义 ,每一层含义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根据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的设想 ,即入学机会完全平等阶段 ,受教育过程相对平等阶段 ,受教育结果平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与重心不同 ,第一阶段要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第二个阶段是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最后提出基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都获得规定标准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围绕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 ,可采取一些对策 ,如实行有条件的免费义务教育 ,建立教育保障体系 ,建立资源平衡机制 ,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从属性上说是国民教育,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有三层含义,每一层含义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根据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实现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的设想,即入学机会完全平等阶段,受教育过程相对平等阶段,受教育结果平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与重心不同,第一阶段要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第二个阶段是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后提出基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都获得规定标准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围绕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可采取一些对策,如实行有条件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教育保障体系,建立资源平衡机制,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李庆丰 《教育探索》2001,(10):43-44
新世纪初的教育机会均等,首先是入学教育机会均等,而入学教育机会均等所要优先考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均等。国家要对因经济、社会地位等原因而不能享有入学机会均等的适龄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或采取一些经济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新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义务教育和教育公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正确理解义务教育和教育公平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对改进现实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免除部分费用(如学费)的义务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是确保一定年限的免费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是缩小义务教育资源的地区差距;义务教育阶段须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而择校事实却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一系列危害教育公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原因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理择校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客观的视野,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应对,从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更加规范择校,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向丽 《教育探索》2005,(10):37-39
教育平等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均等一般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义务教育首先是起点阶段公平优先的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公平的制度。现阶段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显性的教育法制建设,同时要排除各种隐性教育制度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国普遍采取普及义务教育的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后,义务教育的普及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因此,普及教育的强制性大大减弱,人们更关心的是普及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发达国家普遍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制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虽然开始的并不早,但发展速度极快,如今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学校选择制度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影响班级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 ,一些学者陆续翻译、介绍了国外研究教育公平方面的著作和文章 ,与此同时 ,在国内 ,随着经济上的不平等 ,教育上又出现了“贵族学校”、“高等教育收费制”等新的现象。这些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迄今为止 ,在这些方面 ,人们已取得了共识 ,在有些方面 ,人们还有异议。本文试图分析影响班级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 ,在分析之前 ,不能不先解释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它分开始、过程、结果三个阶段。从动态考察 :教育机会均等就有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的…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密切联系,又有所不同。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后,行政、财政与司法保障能力将大大增强,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幼儿教育立法要坚持儿童优先、保障权利、机会均等和健全制度、强化责任、多元发展的价值取向,并立足国情、逐步免费,适时实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在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性中开始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它有利于办学形式多样化,增加教育的可选择性,缓解政府教育上的财政压力,推进普及义务教育,改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市场机制的本质和特点使其在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性中也陷入诸多困境,简单模仿经济领域中的自由市场,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义务教育公益性,破坏教育机会均等,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市场机制在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性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进人普及义务教育的攻坚阶段,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进程,对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提高全体国民素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乡村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曾经躬行实践,总结了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社会理想和教育政策追求的目标,它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下,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就学难问题很突出,“择校”行为中的公平问题也是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补偿原则使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应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公平为先,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适度地以效益为主,教育普及和提高质量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不同时期教育公平的制度特征和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认为在1977年之后,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教育权利平等转为教育机会均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转型期新的利益格局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等,造成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的保障,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为国民提供机会均等、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所谓平等教育,就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残疾儿童)在任何一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机会、权利是相同或相等的。日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从满6周岁后的第一个4月开始入学(日本的新学年从春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都实行免费。同时还有为残疾儿童设立的盲人学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我国教育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础、职业、高等、成人四大类教育的新格局。从教育新格局中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来看,不仅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基础和职业两类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同样分为基础和职业两类教育。因此,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职业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具有共同的属性,也具有不同的特性。这种不同的特性表现在非义务教育是竞争性的,而义务教育是非竞争性的。国家立法下的义务教育应该保障其在一定标准下的资源充分性和公平拥有性。整体来讲,义务教育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普及性教育,不是选择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保障性教育。由于这一点,从实际出发,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提“和谐发展”;而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坚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可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大阶段。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性质的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产品应属于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产品则表现为准公共产品属性。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应以平等为基本原则,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则应侧重效率。因此,在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实践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教育产品的不同属性科学地选择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