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魏琼 《新课程研究》2007,(12):38-39
苏教版第8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人  相似文献   

2.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看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  相似文献   

3.
一、在"读"中品味"感恩"1.重点反复。《第一次抱母亲》重点写"我"守护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她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眼里流出了泪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母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叙述,不需要华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但这两次抱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我"抱起母亲,察觉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第二次抱是"报母恩",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显然,同样都是抱,母亲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个字——爱。没有什么比母亲的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的情节来认识母爱。  相似文献   

5.
英语俱乐部     
视情况而定 一个小男孩正在等他的母亲。他母亲工作所在的大楼负责人向她走来。 "孩子,你在这里干什么?" "我在等我的母亲。" "她叫什么?"  相似文献   

6.
妈妈好 "野"     
只要提到"母亲"一词,我们总是将"伟大"、"善良"、"无私"、"奉献"、"母爱"等等光辉而又令人尊敬的字眼联系起来,在我们眼前闪现的,也是一个个任劳任怨、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形象。学生们写"母亲"主题的作文,更是要将前面提到的那些词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算是一篇合格的作文。对于母亲,非得如此才能称得上是母亲吗?对于作文,也非得这样写才能行吗?身为母亲,她在给予了我们生命之后,非得再用辛勤、操劳等付出才配得上这一名称吗?在五月--这个"母亲节"的月份,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和深爱,组了这些"另类妈妈"的文章,这是妈妈应有的本色,因为她们也是"人"。--聂闻  相似文献   

7.
白姑娘     
正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还有一座小小的天主堂,乡人自由地去做礼拜或望弥撒。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有一分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择青菜,一边用家乡土话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不难讲嘛。"我一见她来,就说:"妈妈,番女来了。"母亲总说:"不要叫她番女,喊她‘白姑娘’嘛。"  相似文献   

8.
<正>窗前一盆康乃馨在风中摇曳,这让我想到母亲。步入五月,母亲将迎来她60岁的生日。年初母亲便说:"今年我的生日刚好在周末,到时候你们都要回来啊!"我们欣喜地答应了。母亲是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小时候就常听奶奶说:"你母亲是嫦娥,这辈子被天蓬元帅给娶了去。"其实,父亲生得不丑,但与自小"欹枕江南烟雨"受熏陶的母亲相比就略显"磕碜"了。  相似文献   

9.
白姑娘     
<正>我家乡的小镇上,有一座小小的耶稣堂,一座小小的天主堂。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两处都不去。但对于天主堂的白姑娘,母亲却有一份好感。因为她会讲一口道地的家乡土话,每回来都和母亲有说有笑,一边帮母亲剥豆子、理青菜,一边用家乡土音教母亲说英语:"口"就是牛,"糖糕"就是狗,"拾得糖"就是坐下……母亲说:"番人话也  相似文献   

10.
正张烈鹏的散文《母亲的泪水》震颤心灵,感人肺腑,真可谓一词一句总关"情"。洋溢于整篇散文的浓烈真情,首先体现在贯穿作品始末的"母爱"线索上。母亲以流泪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尤似绵绵细雨般的泪水滋润"我"情感的土地:"我"中考"金榜题名"时,母亲喜极而泣;"我"精神萎靡时,母亲伤心痛哭;"我"生病就医动手术时,母亲痛不欲生;"我"征文获奖时,母亲自豪骄傲得落泪……母亲以泪水见证喜怒哀乐,母亲的泪水饱含苦辣酸甜。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把它们汇集起来,足以形成我心中最长的河流——这条河流淌的全是‘母爱’,河流的名字叫做‘母亲河’"。作者就是以柔指拨响这"母爱"的琴弦,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思念的滋味     
篱笆听雨  邹凯 《高中生》2012,(19):26-27
小时候,我特淘气,打坏邻居家的窗玻璃、蹭破衣服是常事。母亲拿着小竹竿教训我,我撒腿就跑。我在前面跑,母亲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奶奶家。我躲在奶奶的身后,探出头朝母亲做鬼脸。母亲的小竹竿又抡了过来,奶奶一把接住竹竿,不给母亲好脸色:"小孩子淘气很正常,干吗要动刀动枪?"母亲知道奶奶一贯袒护我,留下一句"回头再收拾你"离去。奶奶看着我,心疼地说:"就在奶奶这吃饭,省得回去打屁股。等你妈气消了,你再回去。"  相似文献   

12.
"母亲"是一首赞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拿起手中的笔为"母亲"写下篇章,涂上色彩。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朴实无华而又意蕴丰富的文字给我们带来母爱的冲击,句句饱含真情,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式母亲"的传统美德与丰满的爱。  相似文献   

13.
正《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这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我们从小吸母亲的乳汁长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母亲的人。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知道母亲病危的家信,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宋庆龄孝心至城,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脚。无论一个人走得有多远,他身后总有母亲抹不掉的印迹;无论一  相似文献   

14.
杨莉婴 《考试周刊》2014,(10):40-40
<正>一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散步》的课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有关亲情的故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初春一天,"我"带着母亲、妻子、儿子去田野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后来走到岔路口,母亲说走大路,因为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我"当即拍板:"走大路。"不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最终是依了儿子的主张。小路不好走,于是,"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三代四口在小路上散步。课文的结尾非常精彩,请看原文:  相似文献   

15.
《剥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作者毕淑敏细腻的笔触道出了一位母亲在与儿子剥豆过程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复杂心理。一次剥豆"剥"出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剥"出了一位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了一句句笔触细腻的描写手法,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在备课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浏览全文找到了描写母亲"瞻前顾后"的心理段落,并通过析文找词,寻探而入,让学生感受母亲的矛盾心理,通过母  相似文献   

16.
新生活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关键期实验"。给一个幼猴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有奶水,一个没有奶水。有奶水的母亲是用冰冷的铁架搭建的,而没奶水的母亲身上包着厚厚的绒毛。然后让观众猜测,小猴子会喜爱哪个"母亲"。一定有人会马上认定小猴子会喜爱有奶水的母亲。但哈洛的实验推翻了人们的想当然——  相似文献   

17.
(一)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 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发现了一个辛苦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相似文献   

18.
父母是在我读初中时离异的,我随了母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父亲走这一步,就在于母亲一天到晚唠叨。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得了一种属于更年期引起的多语症。离婚后的母亲依旧整天唠叨个不停,特别是在我上学前、放学后,因为有了我这个"倾诉"的对象,母亲唠叨起来更是没完没了。我不止一次地请求母亲住嘴,但无济于事。后来母亲意识到这是病症后,也曾经到医院就诊,但因无特效药,母亲的唠叨还是时好时坏。那年中考,一向成绩优异的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这一结局把母亲惊呆了。  相似文献   

19.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母亲是不爱我的,甚至讨厌我。所以,一想到"母亲"这个词,我的心就隐隐作痛。母亲性子急,父亲性子慢,他们两人在一起总会争吵,而首先挑起"战事"的总是母亲。我的童年几乎是在他们的吵闹声中度过的,那时真恨不得早日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冬天的早晨,我哭着不想起床上学,母亲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我从  相似文献   

20.
张琳涵 《辅导员》2012,(Z1):127
当我读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百感交集,不禁落下了泪水。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可因家境贫寒,母亲艰难地凑足了给"我"买书的钱。"我"觉得对不起母亲,便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一罐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把"我"数落了一顿,可为了支持"我"读书,母亲再次为"我"凑足了买书的钱……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故事呀!多么善解人意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亲!当读到"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