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保华 《收藏界》2010,(6):53-54
清代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型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朝所未有的。玉器千姿百态,品类层出不穷,借鉴多种表现手法,圆雕、浮雕、镂雕、俏色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白描 《收藏》2012,(22):138-139
写作这篇文章,适从英国归来。在英期间,去大英博物馆参观,在中国馆,同行的中国作家们让我讲讲展示在眼前的那些玉器。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玉器,相对于其它浩博的中国藏品,数量不算太多,等次参差不一,但却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富有特色的器物,勾画出中国玉器和中华玉文化发展的脉络。神秘玄幻可做多义诠释的良渚文化玉琮,以拉丝工艺精细镂雕的商代玉鹿、西周玉人,代表封建礼制显示品秩地位的汉代玉组佩,敬天礼地、奉神事鬼的璧璜管勒、窍塞覆面,装点威仪  相似文献   

3.
刘继卿 《收藏》2011,(2):80-85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评价玉器价值时,应该从玉材和雕工两大方面入手,还要看琢玉工艺在玉器价值构成之中是起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如果琢玉工艺十分粗劣,还会降低甚至报废原玉材的价值。玉器材质的优劣、制作工艺的繁简难易和精细粗率程度,以及造型的艺术神韵、制作者的知名度,都是评价现代玉器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在玉器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不同,使玉器形成了两个价值大类型——普通商品类和收藏类,以及4个小类别——  相似文献   

4.
判断玉器的收藏价值大小,应该从玉器的文化价值、艺术感染力价值、装饰佩带效果价值、玉器的制作工艺价值、玉材的种类和材质价值、玉器表现的题材价值、器型的得体适宜性价值、玉器制作者的知名度价值、玉器的各种稀少性收藏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5.
丁哲 《收藏界》2010,(12):41-42
"拉丝工"是古代玉器制作中一种以软性线具为主要工具进行拉切透雕或切割的技法之俗称。这种"以柔克刚"的技法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中就已有之,其发展绵延于商周两汉,直至明清两朝达到鼎盛。只不过各时期制作的具体步骤和工具有所不同,但原理几乎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朱雪莱 《收藏》2007,(1):118-119
清代乾隆年间,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玉器的制作也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乾隆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器。  相似文献   

7.
刘继卿 《收藏界》2011,(7):41-43
本文谈谈收藏类艺术精品玉器中的俏色精品玉器。俏色精品玉器是艺术精品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玉器是把玉材局部上的天然色彩部分设计制作到玉器的某些部位上,使这些部位产生符合玉器造型表现的物体实际色彩,或者使玉器内容产生某种特定的涵义。将玉料上的  相似文献   

8.
王治文 《收藏》2007,(7):110-111
红山文化玉器以其简洁的手法、传神的造型、浑厚的风格、深刻的寓意谱写了史前文化的光辉篇章,把原始社会的玉器制作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9.
喻燕姣 《收藏》2001,(1):42-44
汉代玉器以清逸脱俗、自由浪漫、恢弘大度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出土的汉代玉器为数不少,上起王侯,下至一般中小型贵族的墓葬均有出土。从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些出土玉器主要集中在长沙地区,且大多在贵族墓地中,一般平民墓葬很少出土玉器。而且贵族级别越高,玉器随葬也就越多,  相似文献   

10.
刘云辉 《收藏》2010,(6):103-114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发达时期。同先秦时期相比,传统礼玉在汉代已人为简化,但装饰用玉却出现了不少新品种,玉质容器明显增多,特别是葬玉中新出现的玉衣、玉枕、镶丘漆棺,其用玉数量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人的足迹已至中亚和西亚,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的数量较前大为增加,而汉代玉器中狮形带翼玉辟邪的造型,则是明显受到了西亚等地外求文化的影响。作为陈设之用的汉代圆雕玉器,更是率先以纯艺术的面貌出现。另外,汉代由于使用了钢铁制造的琢玉工具,使玉器工艺的雕琢水平有了空前提高。正因如此,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玉雕史上继战国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戴应新 《收藏》2008,(6):88-95
本刊2008年1斯刊发戴应新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在玉器研究者及收藏者间引起了较大反响。有藏友打电话给编辑部,认为戴文对一批新见齐家文化玉器加以认定,值得赞扬。也有很多藏友打来电话或撰写文章,认为这批玉器的玉质、工艺都 有明显问题,纯属赝品,有的还指称其为近时兰州或甘肃某地所造。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本期我们推出“聚焦齐家文化玉器”专题,发表戴先生有关齐家文化玉器的另一篇文章《兰州齐家文化玉琮记述》;同时刊发陈国英、李江平、李焕三位先生《齐家文化玉器初探》一文,介绍出土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工艺、沁色等特征;以及檀瑞林先生《真假齐家文化玉器辨析》、刘继涛先生《质疑〈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二文,对戴文商榷、质疑。本刊提倡学术民主,鼓励不同意见的互相辩难。我们认为,这对净化收藏市场,规范收藏行为,提高鉴赏水平,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在谈到史前玉器时说:"北系玉器没有或少有平面的,器表均有不同程度的凹凸或有意磨出瓦垅状。"北京刘学贤先生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仿制者极想做到玉器的仿真程度,  相似文献   

13.
徐发贵 《收藏》2010,(10):84-85
香囊又名香袋、荷包、佩伟等。一般用丝绸制作,绣以各种图案,里面装有雄黄、茱萸、艾叶、冰片、藿香等中强。药或香料。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之家所用香囊材质贵、工艺精,有玉镂雕、牙镂雕、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或直接用沉香、檀香雕制而成,小巧玲珑,精美异常。  相似文献   

14.
高功 《收藏界》2012,(9):110-113
用玉的世界来形容乌鲁木齐,一点都不夸张:街道两旁林立着装修豪华的玉器店,店内灯光明亮,柜台内摆满了晶莹剔透、制作精美的和田玉;规模宏大的玉器市场人头涌动,前来淘宝的人络绎不绝;和田玉器博物馆展示的玉器,从新石器时代以降直到近现代,品类众多,是玉器爱好者参观和鉴赏的理想殿堂;那游走在大街小巷兜售和田玉的维族小商贩,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和手上的串串和田玉,令人情不自禁地流连在玉的海洋里——这就是玉城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15.
刘岳 《收藏》2010,(12):68-71
我国治玉的传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玉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工艺的进步推动了造型的完善,造型的完善促进了题材的解放,题材的解放影响了审美的取向,审美的取向又对新的工艺提出了要求。今天,技师们使用现代化工具几乎可以塑造出任何形制的玉器,更可以自由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玉雕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王蔚华 《收藏》2010,(3):62-65
近几十年来西安出土了一批元代玉器,是研究元代玉器的实物资料,从中可以了解元代社会及其玉雕工艺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刘继卿 《收藏界》2014,(11):35-39
在玉器收藏品中有一个最值得收藏的类别——俏色玉器,它们是构成艺术精品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俏色玉器的主要特征:玉器造型的局部或整体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与它所表现的器物应有的色彩相同或比较相似;或者出现在玉器的某些特定部位上,使玉器产生某种特定的涵义。对这种玉器制作的要求原则是:俏色玉器上所出现的色彩必须是天然存在的,即便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而让人视觉上产生色彩、光泽或质感的变化,也不存在任何人工添加色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李惠新 《收藏》2007,(2):90-92
在高古玉器艺术的长廊里,上自红山、良渚,下迄汉唐的玉器,异彩纷呈,各领风骚。而时下常的人们所钟情的,多为战国及两汉玉器。这当然无可非议,战国两汉玉器俊逸潇洒,堪称一绝。但我还是要说,爱玉何必唯重战国两汉?商周玉器,未尝不是古玉中另一奇葩。且不说其精巧剪裁、厅妙构思、简洁明快之工艺令人慨叹,就说题材,缤纷多彩——凡飞禽走兽,鱼虫百怪,神人物象,无所不有。从礼仪佩饰,到王室重器,不胜枚举!从艺术上讲,商周玉器空灵写意;从题材上讲,商周玉器诡秘奇幻,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武贞 《收藏界》2013,(11):28-31
陈设用玉 陈设玉器是专门用来观赏的玉器,是玉器品类中的佼佼者。各种陈设玉器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纹饰繁复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两汉中山王墓出土的陈设玉器,采用圆雕、透雕、游丝毛雕等工艺,设计新颖活泼,纹饰超凡,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的时代风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赵爱军 《收藏》2008,(3):114-116
清代太雕在造型、设色、质材及雕琢技法上集历代玉雕工艺之大成,深得世人赞誉。内蒙古博物馆所藏玉器多为传世品,现将部分精品分类选择,介绍如下,以使读者领略清代玉器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