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天在传统语境中有多重意蕴,但广义上看,可将其理解为自然。就自然意义上的天而言又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自在的存在,即所谓的“天之天”,二是指为我的存在。作为自在存在的天,当其进入人的视域,也就是说当人的活动指向自在的存在时,“天之天”即化为“人之天”,自在的存在即化为“为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对佛教华严宗情有独钟,其原因有三:第一,华严宗“性起”之说与唐君毅“道德自我”有契合之处;第二,华严宗和唐君毅“心灵九境”的哲学构建,在圆融旨趣与融合方法上有共同之处,在立教以祛除疑迷之道上,唐君毅依然采取的是华严宗的方法;第三,华严宗“华藏世界”与唐君毅一生的志业理想亦有相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 ,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 ,亦指作为理性的理念的思维存在 ;“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 ,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 ;“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是完整的马克思自然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只是形成人化自然的因素之一,它不能解释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把“人化自然”说成是马克思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两种主张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有关文本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唐君毅先生认为文化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自觉为实现理想或目的或价值而有的精神活动;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均是根源于人的道德理性或道德自我、超越自我,这为中西文化理想的融通建立了一个理论基础.唐先生把整个宇宙视为一大生命,而人类的生命与文化活动也就是这宇宙的大生命或宇宙之形上实体生命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文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文学创作当中,就是文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为我之物”?我国流行的许多辞书和论著都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为我之物“即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为我之物”概念的界说都是片面的,违背了恩格斯对“为我之物”的科学规定。恩格斯是怎样规定“为我之物”的?他是在什么意义上引出并运用这个概念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在这篇短文中把恩格斯那段有关的论述不厌其烦地引出来。针对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谬论,恩格斯指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研究过程所要认识的客体。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主体,而是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其特点、本质、结构、规律等在主体认识它们之前,对于研究者来说。就是自在之物,是必然王国。“写作学的研究对象,乃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写作实践活动,把研究焦点放在写作活动的特点、过程和规律上。”①由此可见,写作基础理论研究的物质对象便是人的写作行为,当然也包括这种行为的物化形态。它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基础学科一样,理论的概括和抽象必须以极具个性特征的研究对象为主要依据;应该专注对写作行为这个极具独立性的自在之物的认识和反映。这是基础理论有可能成为科学真理并对实际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从表层上看,无论是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素材”、“将美学观注于其中”,还是在“以回归自然为理想”方面,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都极为相似,但从深层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二者相似的背后存在着分歧与差异。文章试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王雏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哲学、宗教背景”等作综合性比照,指出其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