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10,(7):4-4
第三届海外华文传媒国际峰会近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的华文传媒代表和各界嘉宾150余人出席。本次峰会的主题是“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传媒”。  相似文献   

2.
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播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推陈出新,以及数量庞大的移民群,为华文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的传播,促进了海外各国主流社会与华人的联系,增进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一、华文新媒体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主要载体华文新媒体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具有零距离传播、多渠道传播和主旋律传播三大优势。近十年来,其发展极其迅速。截至2016年7月16日,笔者通过对华文网站、华  相似文献   

3.
正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媒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海外移民不断增加,中国留学生、海外旅游者规模扩大,使得华文媒体资讯的需求不断提高,海外华文媒体也成为海外舆论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多年以来,海外华文媒体正是依靠自身与海外受众紧密联系的独特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传承使海外华人华侨成为心系祖国的海外爱国力量;传承带来的二元文化优势又使他们成为祖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桥梁。然而,随着代际发展,他们的后代面临着中华文化认同消融和传承断裂两大问题。为此,文章分析华人华侨祖籍文化传承模式和途径,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优化传承途径、解决文化冲突、突出传承意义、克服政治干扰、弥补传播漏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华人后代对祖籍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华文教育精准化和本土化、建立海外中华文化经济共同体、培养海外中坚力量弘扬中华文化”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承问题和解决方法,为涵养和壮大海外爱国力量、实现海内外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在国际传播的媒体大家庭里,有一群独特的"老人",它们就是超过200年历史的海外华文传媒。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老人"们怎样生存,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新闻业界和学术界都关心的话题,然而,相关研究至今仍旧不多。本课题组调查了6个大洲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将其2016年的各种实践概括为"一变两不变",即"融、承、传"。"融",指海外华媒的新变化——媒介融合,形式上、内容上、管理上的融合。"承",指海外华媒承载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孙侃 《文化交流》2016,(4):40-43
正旅居加拿大的台湾诗人痖弦说:"以中文在世界上的热烈、交流、激荡等现象来看,华文文坛大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可观的文坛。"浙江省文联文艺研究室原主任龙彼德是当代华文文学的研究学者。35年来,他始终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他们的创作动态,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研究专文和论著。他预言华文文学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现华文文学的重大价值龙彼德是从研读台湾现代诗入手,开始从事世界华文诗  相似文献   

7.
现今,华文新媒体逐渐成为海外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刻深远地改变了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与经济结构。华文新媒体作为华人社区的文化传播机制的组成部分,强化华人的文化身份认知与确认,发展与主流社会平行的社区。然而,华文新媒体对文化圈层的推动作用,形成内生性社会网络与平行社区,虽然能为华人提供文化与心理安全空间,但是却形成了与主流社会相隔的文化边界,即华人缺乏向主流社会进行文化适应的动力与热情,不仅不利于华人形象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长期发展与自我创新。拆除文化藩篱,促进文化互动,生产文化交流的优质内容,祛魅中华文化,实现文化的双向流动,是推动华人社区过度平行化的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多、分布广、扎根华人社会,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是一支非常独特的力量。中国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知识分子移居海外,改变了华人群体的社会结构。江苏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也迎来了繁荣时期。他们兴办华文学校,助力华侨华人后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做出贡献。华文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面临是否融入当地社会及以何种方式融入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近代以来江苏华侨华人兴办华文教育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江苏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的历史特点。在“中国热”和“汉语热”的背景下,研究梳理江苏华侨华人华文教育历史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江苏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的十余年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以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全球战略思维不断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在世界格局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全球传播的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端,不仅从外部映射了中国国内的重大变革与历史节点,也是海外华人了解中国、保持与故土联系的重要载体,是"国际舆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需要转变观念,明晰"大外宣"格局中海外华媒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在变化中重新认识海外华人及华文传媒,让他们在全球战略(思维)格局中作为有机体发挥作用、产生合力,打造华文媒体联合体,多层次发挥海外华媒的对外传播"桥头堡"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芝  秋雨 《文化交流》2010,(10):28-31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乡村教育的电影.获得第56届威尼斯电彩节金狮大奖。主演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魏敏芝,她扮演一个临时代课的乡村教师。这部片子让来自山村的女孩一夜成名。  相似文献   

12.
古门窗雅韵     
江南古民居,青砖黛瓦、山墙高耸,它们或掩映在青翠的山峦之间,或倒映在荡漾的清溪之中,与自然风光和谐交融,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带伤卫冕:因为有了活拐杖2003年3月27日,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队26岁的女选手申雪成了一个"瘸子",她  相似文献   

14.
王乡 《文化交流》2008,(4):57-61
联合国建立60多年,围绕其秘书长人选、国际法执行、国家制裁、难民救助、中东维和以及职员招聘等等,一直吸引着各国民众的目光,也一直在我们心中埋下了许多有趣的谜团。今年有机会访美到纽约,"去联合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流》2006,(1):82
2005年12月18日,一套收录全套大龙票、小龙票、蟠龙票等在内的国宝文物邮集——中华龙邮》在浙江省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为纪念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在神舟6号飞船搭载“大龙、小龙、蟠龙”邮票成功飞天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印刷了《中华龙邮》首次向全球限量发行,经国内外公证机关公证,全球仅限量发售300套。集邮爱好者和文物收藏者可到浙江省图书馆二楼贵宾厅发行中心一睹“大龙”风采。邮品将由浙江省图书馆发行中心接受订购。据了解,这套邮集是一次国宝级文物邮品的大展鉴,由清代卷、民国解放区卷和新中国卷组成,汇聚了168枚旷世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交流>杂志社的编辑几次来电话,请我写一篇关于刘少奇在异国的长孙一文.现把去年夏天在莫斯科采写的文章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寄给贵刊.……  相似文献   

17.
正"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名号最响,流传的故事最多、最广。历代以来,信众视观音菩萨为现实社会里千千万万个行善乐施、拔苦救难者的总代表,是人世间大好人、大善人的化身。观音,原称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省"世"字;又译作观自在,其含义一表示大智慧,二表示大慈悲;全称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圆通大士等。观音本是大乘教中一位印度男菩萨,中国早期(魏晋南北朝)观音造像,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我在美国做了一年交流教师后回到中国衢州。
  2014年夏,国家汉办和美国大理会又一次举办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行前培训,有一张美国地图令人印象深刻:超过30个州插着小红旗,表示已有中国的教师志愿者在那里辛勤工作,他们肩负着民间文化交流大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一 学院派引入中国的必然性艺术史研究告诉我们 ,一个艺术系统如果陷入封闭状态 ,就会因内部机制的老化而衰败 ,并且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摆脱。只有引入异文化 ,才能破除封闭 ,打破僵化 ,为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异文化艺术的入侵及其巨大影响对传统艺术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刺激及刺激反应使衰老的传统艺术焕发了青春 ,同时 ,反刺激也影响着外来文化 ,使外来文化艺术发生变异。总之 ,一旦引入一个新的系统 ,在基因变异和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复制——的作用下 ,新老系统都将不断地发展和繁荣起来。这就是西方学院派艺术引入后 ,中国艺术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孙轶 《文化交流》2009,(11):64-68
我有蓝色的眼睛/我早已看过《西游记》和《道德经》……我有个中国灵魂/我上辈子一定是中国人/你们叫我老外/我却叫你们同胞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