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作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美国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霸权话语。同时,美国东方主义有其特有的种族主义维度。文章结合美国排华反华的历史和美国东方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反映来分析美国东方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萨义德作为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旗手,在其皇皇巨著《东方学》中揭示了东方主义将东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与人民当作异域猎奇的风物使其本质化为一种异己的对象的历史建构,这种建构使东方沦为西方的他者,分离了自身的文化认证从而在西方赋予的镜像中参与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殖民话语行动。本文试图从萨义德的批评立场出发沿着其从拉康及福柯继承而来的学养轨迹进一步探讨东方主义作为西方的政治欲望是如何运行其殖民话语模式的。  相似文献   

3.
赛义德和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及其重构的东方主义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的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重构。赛义德的批判陷入了私人化的误区,导致批判(所指)和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赛义德自我建构的一种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的意识形态特权。赛义德和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方玮 《文教资料》2009,(35):71-73
萨义德在《东方学》总结了东方主义的三种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并指出这三种内含的相互关联性。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两部西方经典歌剧进行分析.旨在展示这类西方中心主义文本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与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在方法论上主要借用了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以及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但是萨义德在借用这些理论的时候存在诸多误用与自相矛盾。在借用权力—话语理论的时候重新陷入西方话语霸权的泥潭;在操用解构理论的时候落入结构主义的困境;在借用葛兰西霸权理论的时候误入折中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初步探讨《Pocahontas》中的东方主义元素。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但迪斯尼站在西方的立场上,用东方主义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以及故事中双方代表的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  相似文献   

7.
谈佳珺 《文教资料》2009,(14):55-56
近年来西方对东方主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东方主义通常都以负面形象出现。这种对东方不太正确的表述和看法是对东方的不甚了解和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就世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者说各个民族之间.都需要一种文化包容、文化理解.如此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宏前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东方主义探究》一文中指出:二战后的东方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美国取代了欧洲,成为新的东方主义思维的输出中心,西方优越论变成了美国优越论;其次,文化帝国主义成了美国东方主义的核心,美国出于霸权的需要,应用东方主义的观念来对东方进行重塑和改造。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东方主义是西方虚构东方的一套思想体系,其话语霸权阻碍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对<南岳之秋>中意象的分析,体现了英国现代诗人燕卜荪对东方主义的话语成见的有意识纠正,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思维定势,并探寻了燕卜荪在后殖民语境中再现真实中国的思想根源.同时,阐述了东方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揭示了超越东方主义需要东西方学者的共同努力,要挣脱东方主义的桎梏,就必须具备回归历史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纠正.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作家鲁迪·威伯创作的《发现陌生人》刻意描绘了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毁灭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毁灭者和被毁灭者同样不朽的精神和信念。作者从社会、历史、政治、阶级、种族的立场出发,让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审视,从而显示出民族和文化间的差异,唤醒“边缘文化”的自醒意识,并力求超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立场,打破中心权力话语对边缘话语至高无上优越感的神话,从而取消中心达到多元共生。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4.
从赛义德批评东方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康德拉的经典之作《黑暗的心》,不难发现小说中有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渗透着浓厚的东方主义思想偏见,而正是这种东方主义的色彩成为马洛船长非洲之行失望而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德里克对东方主义的补充,可对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作后殖民语境下的剖析。小说中母女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由于东方在西方他者化的凝视下处于不对等的关系,其二元对立的消解取决于两代人对文化身份的反思及对自我镜像的再投射。只有用宽容的文化心态去观照异质文化,才能找到文化共生的途径,东西方文化才能从二元对立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是西方的一座学术重镇。他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东方主义》、影响颇大。萨义德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和强权政治,其理论基石就是"东方主义"。本文试从东方主义的含义、意义以及局限性等方面来探析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李安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的全球影响主要包含西方与非西方两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实地去认识非西方世界,即如何在知识与权力这一矛盾统一的动态系统中去认识非西方。导演李安的东方主义情结不仅表现在东方题材电影中,他所拍摄其它所谓主流化片《冰风暴》等影片也体现了东方主义。本倡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化之间应打破各自的中心状态,最大限度地向异族化汲取可利用因素,扩大不同化之间的共同性实现跨化的交流,以达到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化整合。  相似文献   

18.
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政治社会学两种基本理论模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社会中有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式: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英占据着社会结构中顶层的位置。精英主义有保守主义、中庸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取向。而相反,多元主义模式将权力解释成分散的,有许多中心,国家并不由单一的精英统治,而是由众多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统治,这两种模式观点对立。它们的结合产生了多元精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区分。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将普西尼《蝴蝶夫人》一剧中所隐含的性别关系、东西方关系以及殉情方式均颠倒过来,对东方主义的完全解构——不仅解构了西方男子脑海中作为东方女子典型的蝴蝶夫人的刻板印象,而且也颠倒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成为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周淑媛 《海外英语》2013,(9X):175-178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证,文章旨在揭示中国译者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探索张爱玲翻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就中国译者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中国译者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