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阅读习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中流行的不少新鲜词句,例如,"我木有去听课,那些童鞋讲的神马?""究竟是洗具还是杯具?"……我便在QQ群里问他们那些词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发出后,很快回复了好多"偷笑"的图标和文字:"哈哈,老师,你落伍啦!"我赶紧回了个"害羞"的图标.我真的落伍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通信、游戏、影视、购物、培训等迅速走进了网络,各种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模仿、引用.小学生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庞大群体,同时又是一个判断辨别能力有待提高的弱势群体,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用语,感到新颖好奇、盲目运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相似文献   

2.
传统习作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评改认真、学生受益不大等诸多问题,而随着QQ的普及,QQ群聊天、QQ空间、个人博客等功能将对学生的习作评改提供强大的支持。我们试图通过班级QQ群的介入,以"引领"为手段,以"游戏"为平台,以"交互"为形式,以"兴趣"为能量,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习作评改实践中积淀方法、开阔视角、提升能力、品味成功。  相似文献   

3.
正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忙忙碌碌,教师们难免感到疲惫,潜意识里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假期,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以交给家长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就错了。假期里如果疏于班级管理,会影响开学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好、做实学生的假期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之一。我们应以信息化带动班级管理科学化,让QQ群和教育云平台成为假期班级管理的"利剑"。班级QQ群,记录了学生们在学习和  相似文献   

4.
1还设入学的时候,学院就把新生QQ群建好了,学生们一个个进了群,修改了备注,格式统一是班级、学号、姓名。他是群里第一个加我的,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你的名字不错。"我一脸蒙,觉得我的名字很普通啊,这么多年设人夸过我的名字。  相似文献   

5.
<正>常听到教师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一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让教师头疼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不良""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更让学校和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认为,要教育好学生,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在"管"学生上。我认为,要重"管",更要重"理"。因此,遇到那些"问题学生"时,教师们首先要问一问:"为什么会这  相似文献   

6.
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始终是语文教师探索的课题。利用易于操作的QQ群为网络平台,竭尽QQ群平台的功能,用"聊天室"开辟"网上课堂"指导写作知识;推荐优秀网站链接课外自主学习;利用群空间,设立"学生习作交流区",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日军 《广西教育》2013,(38):54-54
“暑假快乐!”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相互告别,然后纷纷走出校门,准备拥抱又一个快乐的暑假,作为班主任的我也站在教室门口和他们一一道别。在刚刚结束的学期结束会上,我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强调了暑假生活的种种注意事项,然而学生们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开始他们的暑期生活了,估计没几个人把我的话听进去。“放假了,QQ见!”班上一个叫晓彤的女孩边和她的好友打着招呼边走出教室。“QQ见”,我心一动,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班级QQ群让师生在暑期生活进行交流呢?想到这里,我赶紧叫住晓彤,把我的想法告诉她,并请她协助我建立班级QQ群,她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8.
<正>又到了习作课,别说是那些孩子,就连身为老师的我也感到有些头疼。仔细斟酌,也觉得没有理由埋怨孩子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了习作时便觉得无从下笔,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次作文是让学生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五年级学生对于这一作文题并不陌生,可令我纳闷的是学生个个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半节课过去了,  相似文献   

9.
对于习作教学,老师们往往很重视前期的指导环节。对于作后展评工作,大多数是"一评了之",便束之高阁,对鼓励学生习作难以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一次作文展览荡起的涟漪,带给我很多启示,让我对习作的"后期制作"进行了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一起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们当小解说员,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在此活动中进一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满怀期待地问:"哪位小解说员来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些吃惊,平时"小手如林"的场面不见了,只是"星星点点",仅仅有几个  相似文献   

11.
李广仓 《教育文汇》2013,(12):29-29
一次语文自习课,几个学生问我有没有QQ号,我说“有呀”,他们让我说出来。我问:“你们有没有QQ号?”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们都有!”这太令我兴奋了。这两年我不当班主任,感觉和孩子们疏远了很多,如果能通过QQ和学生们进行网上交流,不是很好的沟通途径吗?当我说出这个想法时,同学们都要求我加入他们的QQ群。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2,(25):17
孙曙峦在2012年8月31日《合肥晚报》撰文指出:"今年暑假我们的QQ群非常热闹,家长们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在QQ上跟我了解咨询。"南京某知名小学班主任张老师说。以前学生都是就近入学,老师家访起来很是方便。如今却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那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语汇有新鲜感、时代感和个性化呢?我觉得我们不妨让学生从引进新词汇、语言开始。  相似文献   

14.
张正峰 《中国教师》2013,(Z1):124-125
指导学生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作教学不止谈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地追求。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快乐作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创作习作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行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之友》2012,(Z5):78-79
如果你有话想说:又放暑假了,但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每个暑假都是我的"第三学期",不是在学校补课,就是被我老妈逼着去上一个又一个的提高班。你说这哪是放假啊!简直比开学还累!其实家长们不知道,就算我们坐在教室里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补习班一共有几十个学生,有一半在认真听讲就不错了。大部分同学都是被父母逼着来的,来了也是看小说聊QQ睡觉。我觉得大人们花钱让  相似文献   

16.
习作评改之所以让人头痛,主要是因为平均用力——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对待不同习作水准的学生。一个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部队",以一敌百,疲劳作战,很容易吃力不讨好。我的习作评改是区别对待的,分为"一两个""一圈子""一大群"三个梯队,这么做可是取经于叶圣陶先生哦。面对班级中爱写作、会写作的"一两个"尖子生,我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大赛的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学校各种信息设备的完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已经慢慢被教师们所接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所以,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基本上家中都有电脑,好多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所以,在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时,我为班级所有学生创建了一个QQ群,并尝试着利用QQ群这一平台来突破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让学生课后学习不留下任何空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记得在五年级开学初,班长创了一个QQ群。悄悄观望着孩子们在群里天南海北地热聊,出于语文老师的敏感,总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孩子们语言表达的创造性的空间,也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示交流孩子们的习作的平台,可以用来"做点文章"。我发现这个QQ群功能挺强大,还设有群论坛,可以自定义板块,可以自由发帖、回帖。于是,充分采集大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20.
师生之间沟通方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会、面谈、家访、电话、信件等。时下,QQ也成了师生间一种普遍和重要的联系方式。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的学生是一群8、9岁的孩子。可就是这个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自控能力较差的群体,他们全都有了自己的QQ。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聊天对象大都是自己的同学、朋友。可网络是个鱼目混珠的虚拟世界,有利有弊,那些幼小的心灵经得起众多的诱惑吗?正在犯难的时候,我的学生问我要QQ号,我想这不是一件好事吗,自己怎么不申请一个QQ,这样既可以作为了解学生接触学生的一种手段,也可以帮助我的学生,引导他们往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