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系统分析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采用共现分析、LDA主题模型等文本挖掘方法对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宏观层面以关键词共现网络为基础,利用社区挖掘方法抽取关键词语义社区,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研究内容;微观层面以学术论文摘要语料库为基础,利用LDA主题模型抽取潜在研究主题,度量主题强度及其演化趋势,发现当前研究热点。研究结果发现当前国内高校网络舆情有6大热点研究主题,其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监测和演化分析的研究热度将持续增强。最后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I-space(信息空间)模型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产生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它由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五个指标群构成,分别展现舆情的地理分布、来源、传播渠道以及舆情内容的性质和受众的反应。同时针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及预警预报,研究了不同指标的量化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为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舆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中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网络舆情问题,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课题。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具有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特殊性、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多样性、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隐匿性等特点,因此要健全网络舆情队伍、完善网络舆情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文章主要从加强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畅通信息公开的传播渠道、提升网络舆情的透明度、实施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监控、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促进信息公开的良性发展等方面提出利用信息公开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公众发布信息和交流观点的主要平台,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为舆情态势和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政府掌握最新舆情动态以及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对近年来网络舆情热点的获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理解K-means聚类算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该算法,对新闻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得舆情热点,并给出算法实现过程。该方法为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也可以及时防范误导性言论对社会公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也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现在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可以从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整合信息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网络舆情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监测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然而聚焦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利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行为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引擎查询日志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并阐述了其实现的基本步骤,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进行划分,可以归为信息型网络舆情、维权型网络舆情和爱国型网络舆情等三类。通过对三类网络舆情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积极了解外面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民主诉求,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争取平等的话语权,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了全新的网络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8.
司法案件受到网络舆情的密切关注。对网络舆情进行法律规制和引导是抑制网络舆情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司法监督功能,并解决目前对网络舆情规制不足问题的现实需要。实现网络舆情环境的健康有序需要从观念、制度、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可以从完善立法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规制侵权行为,引导网络行业自律,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信息发布机制,提高网民法律素养与媒介素养等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法律规制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正>网络舆情是大众媒体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内容尤其是危机情况的意见、观点和态度.《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一书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频次统计、最优尺度分析等方法,从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和发展机理出发,研究网络舆情预警需求,并从预警理念、技术支持、组织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预警机制高效运行的策略。舆情本体即为危机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文本内容,管理者了解网络舆情的热度、变化和危害性有助于提高旅游危机事件管理水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舆情既是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的新渠道,也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成为考验高校驾驭舆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个标杆。通过对网络显性舆情的监测,及时倾听和有效解决大学生的诉求和建议,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生活稳定;通过对高校隐性网络舆情的研判,及时发现和有效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稳定;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的建设,提高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可以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以及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搜集网上舆情要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清楚了解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分析网上舆情要通晓社会思潮和复杂形势,引导网上舆情要做好信息发布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高校引导舆情导向、治理网络空间、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领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赋予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新的环境,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梳理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及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阐述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从管理、监控、应急和总结等方面提出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舆情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舆情基本理论、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和高校舆情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目前我国舆情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舆情研究的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下一步的舆情研究可以从高校舆情、群体性事件舆情和网络舆情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铮 《河南教育》2023,(11):32-33
如何管理好、引导好校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网络舆情,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以更好地开展“网络育人”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可以从构建舆情预警机制、创新信息收集机制、重构舆情后的形象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正在重构整个世界."互联网"+"教育"、+"新媒体"的教育形式给高校舆情引导途径带来了新契机.文章运用定性分析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引导价值功能特征及网络舆情引导途径创新,提出以弘扬网络正生态,实现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引导可以通过MOOCs内化引导、网络舆情主体规范化引导、强化技术引导三种主要舆情引导策略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7.
当前,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中舆情的真实反映,它既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网民共同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可以通过负面的报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对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作用进行价值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8.
借助Gompertz曲线构建了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及其强烈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潜伏期社会矛盾缓慢积淀,网络舆情孕育潜伏;扩散期社会因素异样变动,网络舆情显性扩散;平稳期关涉主体迅速介入,网络舆情缓解消失。基于此,政府可采取积极的科学的适度回应策略,有效掌控网络舆情的演化路径,使其不会在后续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扩展为网络公共事件。"丰县爆炸"案例有力佐证了在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只要政府在回应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均具备"适度"理念,便可成功化解网络舆情,切实维护公共利益,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从新闻网页中自动获取大量舆情数据,经过热点提取算法划分到不同话题簇中,并获取网络舆情最新热点。通过网络舆情变动周期把握舆情随时间发展情况,利用中文分词提取每篇新闻关键词,并对网页集合利用改进K-Means算法进行分析获得热点,从而获取某事件由出现到消亡过程中的热点迁移。改进的K-Means算法能有效分析获取的热点,有利于政府通过网络舆情热点掌握最新舆论动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情形,通过组合预测方法研究网络舆情的演化趋势并对其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掌握其基本的变化规律,可以提早采取应对措施,对于及时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和全面掌握社会民情民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