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藏传佛教寺院因其拥有独特的组织机构及教育体系,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藏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对藏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客观、辩证地分析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及特点,认识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对制定藏区有关政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藏区经济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目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地处青海东部,安多腹地的青海塔尔寺也同样扮演着这种角色。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藏区重要的传统教育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制、教学方法等教育模式,并对藏族传统文化、民族教育、伦理道德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作者对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传佛教尼众寺院进行田野考察调研之一,书松尼众寺院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内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本文主要以寺院志的格式编写,介绍书松尼众寺院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寺院组织结构、寺院现状、修行制度、修行内容及经济状况,本文是调查第一手资料,可供宗教相关部门以及藏传佛教研究、藏族妇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藏族近代职业教育论析何波,阿显珍职业教育是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与发展的,由于它具有职业性与技术性的特点,因而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藏族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传统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弊端已暴露无遗,甚至成为藏...  相似文献   

5.
《中国藏族寺院教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藏族寺院教育的雏形、寺院教育的形成、诸教派寺院教育的发展、格鲁派的寺院组织机构、格鲁派寺院的教育制度、寺院的法会、苯教寺院教育、寺院新式教育的兴办、寺院教育的特点和寺院教育的改造等内容,是一部了解和研究藏族教育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同仁县,两山夹一谷,蓝天白云、点点佛塔、藏式风格的民舍与街道、随处可见的浓艳民族宗教装饰、一座座藏传佛教寺院、一群群身披暗红色袈裟的僧侣、一片片身着五彩服饰的藏族群众和空中弥漫着的酥油的幽香,许多藏传佛教寺院就坐落在这些坡地上。清澈的高原雪水从峡谷中缓缓流过,相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人们在此生生不息。藏族人民把这片钟情的土地自豪地称为“金色的谷地”——热贡!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并不排斥宗教教育的影响。佛教以智慧和德行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更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意义。藏传佛教寺院教育重师承、践行、专精、记诵、论辩等特点都是现代学校教育值得借鉴的;认为其压制了藏族学校教育、遏制了人口发展以及是封闭教条的教育等等,需要认真辨析。  相似文献   

9.
寺院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分布也很广泛,并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对世界三大宗教寺院教育(藏传佛教寺院教育除外)的简单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寺院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期对寺院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安多农区藏传佛教寺院林立,是藏传佛教在安多农业区的承载基础,能反映藏传佛教寺院的基本层面的变迁。本研究以社会历史调查为切入点,结合安多农区寺院的文献资料,尽可能的描绘当代安多农区藏传佛教寺院的总体形貌,并思考和探讨了农区寺院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的精华,其装饰艺术是藏区宗教、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文化展示了藏民族宗教热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藏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王建民何波教育文化就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物的全部总和,以及人类借助于教育为实现自身的理想而进行的追求与实践”。①根据这个意义来考察藏传佛教寺院,我们可以发现它具备上述这些功能。青藏高原藏传佛教寺院林立,大者若城...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与藏族地缘的接近,民族的同源,双方的互往使彼此间的文化不断交融。尤其是明清以来,在宗教认同、宗教冲突、族群冲突背景下,木氏土司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共同利益诉求使得彼此间互往频繁,并带动云南丽江地区藏传佛教大发展,出现信徒众、寺院多、佛经精的特征。然而,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土司制度以及不同于藏区的民风、民俗,藏传佛教传至丽江后在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起居、礼仪典章制度、建筑佛画、造型艺术、寺院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藏区藏传佛教的特殊性,且具有明显的宗教去政治化倾向,属于明显的"政教分离"。  相似文献   

14.
“陀陀巴对抗赛”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进行的体育活动。它的参加者都是各个寺院的陀陀巴,陀陀巴是原藏区特有的,它的存在体现着在佛教思想的禁锢下藏族体育发展的艰辛,同时也证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陀陀巴对抗赛”俨然就是现在的运动会。“陀陀巴”就相当于运动员,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比赛项目和比赛方法。研究“陀陀巴对抗赛”,虽是藏族体育发展过程中之一隅,离开了它将导致研究的不完整。  相似文献   

15.
藏密大师米拉日巴在师徒关系、学习信念、知行关系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思想体系,开创了藏传佛教噶举派学修思想的宗风,对藏传佛教噶举派教法思想的确立以及藏族教育传统的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现代藏族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曼荼罗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象征意义无处不在,通过对桑耶寺、塔尔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进行分析,从曼荼罗图像特征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布局型制形成之缘由,阐述曼荼罗与藏传佛教寺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藏族基本上是属于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藏传佛教几乎渗透到了藏族群众生活得一切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藏传佛教是信教僧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是精神世界的核心。藏区寺院把佛教教义中的转世成佛与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世界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境界和世俗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慈善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18.
曼荼罗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象征意义无处不在,通过对桑耶寺、塔尔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进行分析,从曼荼罗图像特征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布局型制形成之缘由,阐述曼荼罗与藏传佛教寺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藏族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公元五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藏族寺院教育活动具有入学程序严格、寺院戒律森严、教育内容丰富、日常生活单调,等特点。寺院教育活动涉及语言文字、藏传医学、天文历算、舞蹈艺术等教育。该时期的寺院教育活动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辩论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本文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论制度的形成、方式方法等作了梳理,对比现代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并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借鉴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