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写结合,有利子抓读促写,以写促读。而板书设计得好,可以起到沟通读写的桥梁作用。请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百草园”板书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学生课外读写指导的过程中,我尝试构建以自主读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零距离,以读临写,以写促读,以期培养学生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自学习惯,探索实施读写迁移的新途径。现以课外阅读文选中的《恰到好处》(见《附录》)一文为个案,以思→辩→读→写四环节为操作程序,就自读指导策略的优化问题略作述评。一、思:开启质疑的大门在学生具体接触《恰到好处》正文之前,我首先从学生丰富的感性生活中引出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中学生功课多,负担重,各种考试接踵而来,每天安排学习时间宜长还是宜短?”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学生课外读写指导的过程中,我尝试构建以自主读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零距离,以读临写,以写促读,以期培养学生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自学习惯,探索实施读写迁移的新途径。现以课外阅读文选中的《恰到好处》(见《附录》)一文为个案,以思一辩一读一写四环节为操作程序,就自读指导策略的优化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4.
宋聪影 《辅导员》2015,(3):44-45
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读写联动”课型的定位是:读为基础,写为延伸,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只有巧妙做到“读写结合”,并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建构读写并重的语文课堂。一、读中感悟重积淀文以载道。《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养成良好的品性起着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学生课外读写指导的过程中,我尝试构建以自主读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零距离,以期培养学生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自学习惯,探索实施读写迁移的新途径。现以课外阅读文选中的《恰到好处》(见《附录》)一文为个案,以思→辩→读→写四环节为操作程序,就自读指导策略的优化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6.
“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第九册第二组课文是培养读写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由《黄河象》、《落花生》、《小青石》,“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组成,重点训练项目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测重于写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写文章怎样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并能联系学生的习作,克服不会取舍材料,平铺直叙,详略不当,没有重点的毛病。教学本组教材怎样围绕训练项目,从整体入手,培养读写能力呢?我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浅析 本组的三篇课文,都是以物做题目,但文体不同,《黄河象》是一篇结构严谨的科学小品文。《落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省中语会的支持下,我校开展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实验研究。这项实验就是运用“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列训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探索读写结合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的特点有三:第一个特点,运用“读写知识结合点”进行读写训练。“读写知识结合点”是指读与写在知识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要把握好读写结合的联结点。教师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中的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写提示语,以读导写,从而达到了高效读写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月红 《辅导员》2009,(13):76-76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读是根本,写是核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在这方面古人也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武《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相似文献   

10.
范剑南 《考试周刊》2013,(76):36-37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该课也是历时三年研究的国家级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结题汇报课.所谓“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即在主题的统领下,在一组课文的单元内,选取文本最具表达特色的地方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读中学写,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例谈(上)—————湖北/余映潮所谓读写结合,也叫“亦读亦写”、“课文作文”,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目的,其关键还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12.
牟平实验小学近年来坚持进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现已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读写结合”的研究和实验百花齐放。从读与写的关系处理方面来看,研究和实验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读为中心的读写结合,二是以写为中心的读写结合,三是读与写并行的读写结合。目前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一篇一篇文章组合成一组一组的编选型的教材,可以说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来进行语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第一种类型的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和实验,一般是凭借通用的语文教材进行。以写为中心的读写结合,一般是按作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作文,必须以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通过理解内容,悟出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然而,怎样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练写,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却是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挖掘教材因素,巧设练笔,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一、读中悟法,迁移运用“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如《山里的孩子》第二小节,主要内容是写“山里的孩子热情好客”。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节总分的写…  相似文献   

14.
苏桂女  黄大权 《学子》2012,(1):12-14
“读写结合”目前再度成为小语教师研究的热点。可怎样才是有效的“读写结合”呢?我们不妨先来研读教材(人教版),看看编者是怎样编排设计的。从现行教材的编排上来分析,编者是从三个层面上来指导老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一是读中学写;二是读时写评价;三是读后仿写。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的要求。一方面,“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在写作目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构建“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是落实“课标”要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阅读过程的随文练笔,因融读写为一体,能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而得到重视。但“读写结合了,效果却不明显,甚至两败俱伤”的局面仍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从课文中挖掘学生作文的因素,符合“读为基础,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原则。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习课文的余兴,唤起作文欲望,让学生愉快作文。利用课文中的作文因素进行习作训练具有德育功能、智力功能和读写功能。一、借鉴性作文因素课文都是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很强的范文,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借鉴的主要方式是仿写。仿写是作文的“阶梯”,它包括仿结构、仿写法、仿体裁、仿中心和仿语言等内容。学了《落花生》,便可仿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写《向日葵》、《松树》等;学习《黄河象》一文通过栎树,鸵鸟、羚羊等事物间接描写闷热天气的手法,便可让学生仿写一个反映“冬天寒冷”  相似文献   

18.
王燕 《英语教师》2023,(24):43-47
分析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割裂化、浅层化、形式化的问题。阐述单元整体视域下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内涵。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 Developing ideas为例,探究基于单元整体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即单元整合,确定读写关联目标;活动进阶,搭建以读促写“支架”;评价贯通,促进读写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帮助初中毕业班教师改进读写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特约洪宗礼、程良方老师编写了《初三读写系列训练设计》。该《训练设计》以大纲为依据,紧密结合现行教材,力求把读写知识的复习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力求体现“读为基础,写为主线,以读促写”的原则,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训练设计》共分八个单元。本刊自本期开始刊登,基本上每期一个单元。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20.
语教育本体论直接制约着语教学观念,一定的语教学观念形成了相应的语教学规范。在语教学中,读与写是一对基本矛盾。在中国语教育史上,读写观念的嬗变,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以读代写(练)、读中求悟,到为写择读、读以致“用”,到以读带(促)写、读写结合,再到以写为本、以表现为本。——“以写为本,以素质求发展”的“大写作”观,“以表现(说、写)为本位”的“创作发展”型新语教育观,可望成为21世纪语教育的主导性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