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海军  李云泉 《科技通报》2007,23(5):641-645
分析2005年3月10~12日嘉兴市寒潮、大雪天气过程发现:强寒潮是由乌拉尔阻高东移南垮引起强冷空气南下和前期明显回温共同造成的。500 hPa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雪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物理量诊断显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和弱的不稳定能量,为大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高空西南暖湿气流突然加强,近地面层有大片逆温层存在,是预报大雪的关键,为今后预报大雪起到了一定参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22年3月30-31日,受高原槽东移南压影响,青海青南牧区出现了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班玛、久治2站为大雪,班玛县知钦乡站为暴雪。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高空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脊,阻挡西风槽东移,西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输送,切变提供动力条件,暖式切变进行水汽的接力,降水区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加强上升运动;地面影响系统中地面冷高压是冷空气的来源,冷锋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提供动力条件,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与地形配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充沛的水汽条件是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必要条件;有不稳定层结条件存在,为此次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分析总结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雪天气过程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3月29~30日青海东部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天气过程属于典型的蒙古横槽底部分裂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暴雪类型,冷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以及500hPa高原短波槽是造成此次大到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高原东部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甘肃南部-青海东部一支大尺度的低空急流带,将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输送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为降雪天气提供了主要的水汽输送。暴雪天气发生在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从500hPa温度平流分布来看,强冷空气通过西路和西北路经影响青海东部地区。大到暴雪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低槽前部正涡度平流区,有利于低槽东移,近地面系统发展。过程前期,青海东部700hPa~300hPa均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区,满足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条件,有利于大到暴雪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青海湖锢囚锋造成的大到暴雪特征,做好降雪天气预报,减小降雪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灾害。利用常规气象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6年3月21~23日青海东部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初春青海东部的大到暴雪,伴局地大风,沙尘天气,降水时间长,范围广,相态复杂,降温幅度小;②此次过程中,高原涡与短波槽是此次大到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500hPa蒙古冷槽东移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与高原涡东移向北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产生了此次大到暴雪天气;③西路柴达木盆地冷空气和东路从河西走廊东灌进入青海东部冷空气在青海湖形成的青海湖锢囚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地面辐合线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对2013年2月出现在日喀则地区西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点,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特征。极地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叠加,在高原西侧堆积、加强东移上高原,阿拉伯海、孟湾不断有水汽向高原输送是造成这两次强降雪天气形成的关键。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都是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高原上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月份聂拉木日降雪≥50毫米的历史环流做了对比分析和环流平均,发现高原上存在明显的南支槽,有特大暴雪时500hPa的560线在35°N以南,且560线在高原上偏南的程度和降水强度有正比关系。通过卫星云图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发现此次过程南边系统有阿拉渤海和孟加拉湾两个系统,跟降水时段对比可知,阿拉渤海云系起关键作用。高低空急流配合有利,高空急流使得高空辐散抽吸有利于地面气旋加深发展,低空急流的强大西南气流把阿拉渤海和孟湾的水汽能够输送到高原南部。另外,藏南特殊的地理地形,对此次强降雪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FY-2E卫星云图、自动站常规、加密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500h Pa高空槽前上升气流、700h Pa热低压为中尺度系统上升运动提供了动力,高原槽前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利于生成、发展高原对流云团,地面辐合线是中尺度系统的有利抬升条件,格尔木强沙尘暴发生在高空槽前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里。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7年2月20日~21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的环流形势是500hPa高空槽、低空急流及切边线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天气系统;(2)暴雪区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700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850hPa偏东急流的左前方;(3)高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4)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5)850hPa偏东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1月30日,那曲中东部出现了一次中等强度的降雪,由于预报员主观判断失误以及前期高空和地面形势发展均不利于此次降雪的发生,导致了这次降雪过程的漏报。文章分析了降雪发生时段的高空500hPa填图、500hPa位势高度、500hPa风场、降雪发生时的云图、物理量变化等资料。结果表明:(1)此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南支槽东移过境时携带的暖湿气流在那曲市中东部与北部冷空气相遇;(2)日喀则亚东县西南面的云系北上高原后在东移过程中利用风向辐合及地面弱对流等有利条件的影响下发展成了较深厚的降雪云系;(3)降雪发生前地面要素变化不一定明显,并且会有不利于发生降雪的错误指示来干扰或误导预报员对未来天气发展的研判,此种情况在以后的预报工作中要引起重视;(4)在预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判断高原西南面(尼泊尔北部、印度北部)的零散云系是否会配合系统的发展北上高原或减弱消失,并注意北部冷空气对南部暖湿气流东移过程中的催化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资料,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的检验等分析,发现此次拉萨暴雨天气过程在经向型较大的环流背景和500hpa低涡切变影响下产生的。中高纬度地区较大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的冷空气侵入高原,而孟加拉湾热带地区的热带低值系统的活跃及暖湿气流的输送给拉萨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高原中东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尾的切变线给拉萨地区水汽的底层辐合上升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拉萨站处在切变线东南侧,地面辐合、高空辐散,高温高湿,对流云系前沿等有力的天气形势下,导致暴雨天气过程拉萨单站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高温高湿区,高层存在干冷区,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而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的要素变化分析,有助于开展对单站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9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地区出现了2008年首场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过程.针对这次过程,我们利用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表明:咸海-巴尔喀什湖之间稳定少动的横槽不断分流下来的冷空气与南支槽源源不断地向高原输送的暖湿气流在高原腹地交锋,造成19日那曲地区出现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上显示藏北一线到林芝地区南部为10~20×10-5S-1的正涡度和-10×10-5S-1的负散度的较强辐合中心,与高原上的南支槽相匹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产品以及数值预报的检验,对2013年1月至2月,在西藏南部四次特大暴风雪极端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亚欧地区的中高纬均为经向环流型,鄂克次克海至整个东亚地区是低压槽区,南支主槽在70°E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很明显强度很强,伊朗高压东伸,强度较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利于南支槽的加强和维持缓慢东移来影响高原西南部,即南支槽为此次高原西南部的暴风雪天气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同时,不能忽视高原大地形的影响.②四次暴雪的水汽都是由阿拉伯海的偏西气流提供,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的位置和500hPa低空急流的中心强度以及急流轴的位置都有所不同,带来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不同.③正涡度发展的高度也不同,所带来的降水强度也不同,高层强烈辐散配置导致强垂直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发生在2009年3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青海省东部地区中到大雪降水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卫星红外云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携带冷空气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700hPa从四川经甘肃到青海省东部的东南气流向降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为此次中到大雪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09,16(5):39-41
本文从天气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4月11德令哈地区出现的沙土和雪花混杂天气(简称"泥雪"天气),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及海西西部大范围的持久的强沙尘天气为海西中、东部地区上空输送了大量的沙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为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的暖湿空气,冷暖空气的交汇形成了德令哈地区的"泥雪"天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7月23日出现在甘肃省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副高、500hPa的高原槽、700hPa的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CAPE、K指数和抬升指数反映,强对流落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但由于CAPE值不是很大,700hPa与500hPa的温度差也不大,因此相应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不利于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出现,只利于强降水的出现。强对流落区的中低层水汽充沛、湿层较厚,低层具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出现的水汽条件。700hPa的切边线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中低层的垂直速度为负值,说明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对孟加拉湾风暴影响形成2008年10月26~28日西藏中东部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卫星云图进行不断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风暴在影响西藏高原的关键区不断生成北上高原,形成西藏中东部持续强降水过程;伊朗高压与深厚的印孟低槽环流系统配置对冷空气和孟加拉湾风暴云系进入高原的引导,巴湖低槽南段和印孟地区发展的正涡度不断向西藏高原传递以及高原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印孟低槽前的西南气流引导、西藏中东部的西南风速辐合等源源不断的将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到高原,为孟加拉湾风暴作用形成持续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16年4月16日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机场出现了一次短时大风降水低能见度天气过程,文章综合利用高空地面环流形势,探空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图等常规资料分析发现:绕高原东侧东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天气过程提供了必备的水汽;张掖机场16日早上处在冷槽前暖舌后,槽后冷区明显,后倾斜压和槽附近气流的辐合造成位势不稳定;河西走廊地形狭管效应加强了近地面冷空气的迅速入侵和冲击,是大风的成因以及对流过程的触发机制;外推法对河西地区冷空气的东移有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2014年5月末西藏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micaps常规资料对天气系统演变、动力条件、预报难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降水期间西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辐散场区,西风槽前低空急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与辐合;西藏南部特殊的地形抬升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因素;强降水期间气流上升运动明显;季节转换期间降水形态与降水强度、持续时间、降温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