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的文种,属于说服性传播。文章通过比较请示主体要素与"5W"模式的关联性、请示论证结构与议论文"三要素"的异同,凸显请示写作中"说服"这一特性,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请示”和“报告”都是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由于有这个共同点,在实际工作中,有人往往把请示性的公文写成“请示报告”,这是不妥的.因为“请示”和“报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种,在使用上不能混淆.“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领导机关、业务指导机关指示意见和批准事项时使用的陈述性文件.请示要求一文一事,专文报请,不能“一文数事”;二要一文一主送,以便上级对所请事项进行处理.特别应避免需由不同上级部门或机关批准的几项事情合在一起写,这不但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且只要其中有一项不能批准,就可能使整个都得不到批复.请示都是事先行文,在未得到上级批复之前,不可按所请内容行事.有些单位先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写作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不论普通班的青年学生,还是成人班的在职学员的应用文写作存在一个通病——“请示”、“报告”混用,而以成人学员为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往往是“请示”、“报告”不分。有的将“请示”、“报告”合在一起使用,写成“关于……的请示报告”。有的甚至将二者颠倒使用。要请示一个什么事项,却写了一个“报告”上去了;该是写报告的却又写成了“请示”。这样一来,使得上级机关分不清究竟是“报告”还是“请示”,以至公文难以处理,从而贻误工作。  相似文献   

4.
请示是目前行政界运用范围很广,运用频率很高的一种上行公文,应确保其写作的规范性,本文针对《秘书写作》中一篇“请示”例文,从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语言表达及格式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5.
报告是下级机关主动或应上级要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陈述性公文。请示是下级机关主动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批准的请求性公文。报告和请示都是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公文文种。由于“请示”与“报告”在实际应用中极容易混淆,常有“请示报告”之类的文章出现。鉴于此,我设计将“报告”和“请示”同堂进行比较教学,以期让学生能快速学会“报告”与“请示”的有关知识,并掌握各自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报告与请示的概念、特点和区别。(二)能力目标:(1)能分析报告与请示的写作格式。(2)能分析出报告与请示的区别。(3)能写作简单的报告和请示。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学会分析报告与请示的格式和区别。(二)难点: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的写作操作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列举法;讨论法。课前预习:“报告”与“请示”的概念、格式、内容及二者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问近段时间你们进出校门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进校公路在维修武马公路时被损坏,造成全校师生进出极不方便)。2、现在学校想维修这一段路,假设由你们来代表学校起草一份公文,该用什么文种(报告、请示还是其他文种)...  相似文献   

6.
李凯敏 《现代语文》2010,(7):132-134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对某项工作或某个问题给予指示、批准时所使用的请求性公文,是机关常用的文种之一,在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它虽结构简单、行文短小、文字简洁,但初学者却常常不能得其要害成功成篇。得到上级机关的帮助、明确指示和批准,是请示的最终目标,为什么请示就成了阅读者即上级机关首先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有些中专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小小说《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选自1982年10月4日《人民日报》)。这篇小说写的是某科室因为冬天办公室里生火,空气太干,急需一把铁壶,打了一份报告,冬天批到夏天,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小说描绘了一批官僚主义者的群像,说明了精简机构,整顿机关作风之必要。 问题是小小说的标题欠妥。我认为,小说中误把该用“请示”的事项,用成了“报告”,这恰恰是公文写作中人们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文种。细读小说,就不难发现:作者决不是有意为之。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九条中  相似文献   

8.
党政机关日常工作中长期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凡需要上级机关予以审批或批准的事项,下级机关经常会被要求"写申请"或"打报告",很少被要求"打请示"。综合考虑,以上现象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请示和报告文种主要区别、混淆原因、常见病误,并提出避免请示和报告混淆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9.
沈林昌 《文教资料》2008,(15):146-147
针对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上级机关通常会用批复来进行回复.但在公文写作实践中,还存在用通知、复函等公文形式来答复请示事项的情况,究竞采用哪种公文比较恰当,从而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研究表明:一是看发文机关和受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二是看请示事项的重要程度;三是看请示事项涉及的范围.围绕上述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正确选择恰当的公文文种.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0,(6):52-52
在某篇标题为《灯火阑珊不夜城》的报道中,作者怀着美好的意愿,展示了该市灯光璀璨、雍容华美的除夕夜景。但标题却误用了"灯火阑珊"一词。"阑珊"共有五种含义。  相似文献   

11.
郭丽 《文教资料》2010,(20):79-80
请示和报告是两种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在工作的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它们同为上行文,但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我们不仅仅要认识到请示和报告的相同相似之处,更要看到二者的区别,以便在公务活动中正确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2.
公文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各种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处理公务事项中使用的重要工具。公文的标题是公文的"眉目",它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个要素组成。在公文立卷、归档中,公文标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竟然"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气副词,也是常用的预设触发语,经常出现在网页标题中。文章从语用预设理论出发,分析了"竟然"网页标题的求异性、经济性、权威性和凸显性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秘书》1993年第10期,梁月宏同志在《浅谈“意见”文种的应用》一文中说“某种公文能否独立地作为一类文种使用”,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必要性”“唯一性”和”“可行性”.梁文在谈必要性时,与请示做了比较.认为请示的内容只涉及本单位的某个问题,而意见则是关系全局性的工作.大家知道,《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并未对”“请示”的内容作什么限制,梁文对请示与意见的区分实无必要.  相似文献   

15.
“请示”与“报告”同属上行文,它们都具有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功用。然而,它们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种,它们的区别在于:行文目的和要求不同;内容及实用范围不同;内容含量及主送机关不同;发文时限不同;结束用语不同。拟制公文,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将二者认真区分,严格鉴别,做到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两个文种。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使用,引发舆论震撼。随后,"给力"成为了2010年度汉语新词语之首。2011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此次报告中,共有497条词语成为2010年度汉语新词语。本文即以这497条新词语为研究对象,从它们的基本情况、特点等入手,研究新词语产生和消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请示报告”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名称,常被标在同一份公文的题目里,造成了文种的混淆难辨。从语法角度看,“请示报告”只能理解为“请示性报告”,但“请示性报告”的标示也以“报告”为佳。“请示性报告”与“请示”是不同的,它们的结尾语体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请求性公文是指一个单位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请求解决自己的困难或问题的一类公务文书,它主要指请示,也包括部分公函和需要上级批转的报告等文种。 请求性公文是应用文教学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文种。可以说,除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之外,任何机关或单位都必须为着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而写请求性公文。所以,请求性公文是各个机关或单位经常写,而且必须写好,力求写出高水平、高质  相似文献   

19.
江宇林 《现代语文》2010,(10):51-52
有人把文本的标题比作眼睛,因为读者与文本一照面,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双"眼睛",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标题更像文本的门户,通过这个"门户"老师可以携着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阅读设计者如果能注意细究文本标题,抓住文本标题的特点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20.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房屋的"养老金",事关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但现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依然存在"缴钱容易,使用难"、"监管严格、效率低"等诸多的隐患和漏洞,迫切需要在配套管理制度、办法的修订和运行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使该项资金对保障住宅安全使用、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