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生动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本文试图从加缪的荒诞哲学角度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内容及成因,从而揭示主人公的等待看似荒诞,但其本身就是反抗,就是西绪福斯式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它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共同的主题。本文选取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两部作品,透视其相同点,即人生的荒诞和与荒诞人生的对抗。不同点是在对抗中俄狄浦斯体现出一种倔强而高傲的自尊,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而戈多的等待者则更多的是等待的执着,即等待者以一种执著的意志来和人生的荒谬对抗,其等待的价值在于等待的本身。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作者从戏剧情节、语言、人物、舞台形象等各方面都使用了荒诞手法,表现出了世界的荒诞性及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只能以荒诞的希望、荒诞的行为来对待这个荒诞世界的努力。而希望只能在真切的“等待”中编织下去。  相似文献   

4.
萨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展现了人在荒诞的生存状态下作出的两种选择:其一,和两个剧中人物波卓和幸运儿一样,把荒诞当作理所当然,在荒诞中担当荒诞,享受荒诞的快乐;其二,如同剧中另一对人物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一样,无望而执著地等待某种超验的存在来帮助人类摆脱存在的荒诞感。一读者一般都会把波卓与幸运儿这两个配角当作一对病态的主仆看待。这两个滑稽的丑角中,主人是个惨无人道的虐待狂、目空一切的自大狂,而奴仆则是个唯唯诺诺的受虐待狂;尽管两人在一起痛苦异常,但又谁也离不开谁。幸运儿在剧中除了发表那篇没…  相似文献   

5.
哈金用细腻的笔法在《池塘》和《等待》中构建了各自的荒诞世界,并展示了小人物在此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在描绘了小人物迷茫无助的同时也演绎了小人物的无奈反抗。这一系列关于小人物的生存问题,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类生存困境有共通之处。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哈金所构筑的荒诞世界,以及小人物在荒诞世界中的反抗,从而展现哈金对于人生与生存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从美学角度看,《等待戈多》突破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存在的虚无与绝望。这部看似不和谐的荒诞剧,却以荒诞的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以荒诞的主题展示真实的人生,达到形式与内容、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统一,体现出不和谐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尽管虚无,还要追求信仰,虚无和信仰执手相看,这是对《等待戈多》内诎再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黄梦娟 《文教资料》2014,(31):160-162
在多种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以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的荒诞派戏剧影响了高行健如何通过戏剧手段的革新而表现不同的人生,以此审视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等待戈多》对高行健实验戏剧的影响尤为突出,不但直接促成了《车站》的产生,并在生存与等待的本质上对其加以观照;而高行健却又以乐观的戏剧态度重建了人对自身处境的新认知,以此超越了这种存在的荒诞。  相似文献   

9.
《等待戈多》是现代荒诞派戏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在一个看似喜剧的关于等待的悲剧故事里,探讨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每天重复着自我的荒诞意义,用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方法来剖析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启示人生此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上,荒诞体验一直伴随着作家的创作。荒诞体验是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一种感悟,它随着人的物化的日益加深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如果说,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主义作家对人的荒诞性感到惊诧不已,存在主义作家试图通过抵抗来摆脱荒诞感;那么,以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则已经认同和接受了荒诞的现实,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只剩下等待和调侃。  相似文献   

11.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荒诞形式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人物语言的非理性,行为举止的怪异性,情节结构的片段性和舞台形象的凋敝性上,达到荒诞内容和荒诞形式的巧妙统一。其实质是作者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存在都有其理由。荒诞的美育意义在于让人们充分认识社会生活中反审美、非审美的现象,激发人们高尚的审美理想,唤起战胜丑、创造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著名的悲喜剧,作为在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的流派,荒诞剧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本文将从情节,语言,意识三方面来分析该剧的荒诞性特征,以此说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生的虚无和生活的荒诞。  相似文献   

13.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4.
《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全剧共两幕、五个人物 ,故事发生在两天里 ,前后两幕里人物的活动没有什么变化。节选的这出戏最能代表全剧的特色———荒诞性。因此 ,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 :一、从写作的背景来透视剧作的现实意义荒诞派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荒诞”是由拉丁文“耳聋”(Surdus)一词演变而来 ,意指个人与生存环境的脱节。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在其悲剧中 ,就提出过人类生存条件的残酷和荒诞性的问题。到了 2 0世纪 2…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贝克特《等待戈多》与扎西达娃《世纪之邀》的比较分析,从中确定出,由于二者相似的被动等待意识所延伸出的共同本质存在,同时,本文又从怀疑的等待和信赖的等待剖析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张扬出二位作家共同的理念,正视荒诞的存在才能振醒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从剧中会话中的大量的非关联和无关联现象看,该剧人物会话关联性的缺乏与荒诞主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通过人物荒诞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现代人在荒诞世界里的精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戏剧中人物的戏剧行动进行分析探讨了现代人生存状态,并提出剧中人物特殊的“无行动”的戏剧行动其意义在于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通过人物荒诞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现代人在荒诞世界里的精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戏剧中人物的戏剧行动进行分析探讨了现代人生存状态,并提出剧中人物特殊的"无行动"的戏剧行动其意义在于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创作了具有迷幻般色彩的戏剧《等待戈多》。剧本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呈现了不确定人生所带来的人性断裂,写出了对人性断裂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作品。重读经典剧作《等待戈多》,它诠释出了具有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的主题意蕴,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出一次次等待中的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