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4):44-45
电视新闻是当今最年轻、最具影响力、观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获得的这一殊荣,对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电视新闻经营成“畅销商品”。  相似文献   

2.
孟坚 《视听纵横》2006,(3):36-37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当今传媒界较为公认的“电视新闻”的定义。由于电视新闻是以声音和画面传播,所以,严格地说,电视新闻最擅长表达正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对于“过去”或“将来”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列宁曾对早期的电影新闻片给予这样的评论,说电影新闻片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列宁的这一论点精辟地提出了电影新闻片所具有的“政论”的新闻属性和“形象”的艺术属性。今天我们运用这一论点来看待和研究电影新闻片的后继者——电视新闻的特性,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一、电视新闻两种属性的客观存在 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是后起之秀。它以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同期声和实况音响及其画龙点睛的旁白、解说等综合性表现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传媒中社会影响力最广、受众最多的佼佼者。 电视新闻之所以后来居上,除了依靠现代电子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其综合性表现元素,通过展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来感染受众。电视新闻是靠摄取活生生的、实在的、可视可感的形象,报道新闻事件、传播消息内容的。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创作有着共同之处,即是靠“形象”说话的,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电视新闻的产生、形成及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艺术作品创作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思维。 不论是专题类、评论类的新闻还是简短的消息类的新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作用于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能否更加平等、更加亲切,让受众不再有被“灌输”的感觉呢?能!因为电视新闻像绘画一样具有多视角性,绘画可以找到最具冲击力的视角,电视新闻也可找到最具亲和力的视角,关键在于怎么“做”新闻。我们把“亲和力”一说引进电视新闻的领域,不能不谈到十分相似的概念——“贴近性”。“贴近性”要求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时代。“贴近性”在近几年,一直是电视新闻理论界对记的基本要求之一j其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相对记而言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是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以感染的,它是声、画合一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所以处理好声、画关系是编好电视新闻的关键。在编写一条电视新闻时,文字记者必须到“画”中去。即深入生活,到拍摄的现场。作到“心中有画”,才能写出“话中有画”、“让画说话”、“话是画的升华”的稿子来。文字记者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受现实生活中生动事物之感染;摄像记者不了解“话”意,不探讨“画”情,就很难选择出最有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6.
一、电视新闻存在不存在美学? 美学,顾名思议是研究美的本质和揭示美的规律的科学。美学与新闻似乎是“不搭界”的,但是,电视新闻摄影摄象及蒙太奇组接与艺术“搭界”,那么电视新闻究竟存在不存在美学?有的人认为,电视新闻不是艺术片,不存在美学。而又有一些人片面地强调电视新闻的美,给它加上“及时美”,“接近美”、“重要美”等等名称,不伦不类。研究电视新闻存在不存在美学,先得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传播》2003,(2):55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贾小霞 《今传媒》2024,(1):40-43
在融媒体环境下,优化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构建电视新闻新型传播机制,已成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大屏+小屏”电视新闻互动传播机制的价值,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以及“大屏+小屏”电视新闻互动传播机制的实施路径,旨在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反思传统 回归本质——《南京零距离》成功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子 《现代传播》2003,(2):57-60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的社会关怀——略说《南京零距离》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关于《南京零距离》的谈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一个栏目盘活整个频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炀 《现代传播》2003,(2):64-65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改革中诞生的一朵奇葩。它以高主旨、深报道、细详述使电视新闻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吸引了亿万观众,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我台推出的“聚焦点”栏目,也进行了有益的偿试。 一、电视新闻评论优势之我见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反映的是客观真实事件,它的政治价值、认识价值早已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它的审美价值近几年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真实”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新闻脱离了真实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电视新闻也不例外。“真实”是电视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审美,最根本的问题是必须要完全遵从于真实,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是多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电视传媒是目前现代传媒中的强势媒体。怎样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三贴近”原则, 努力推进电视新闻节目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不断提升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是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迫切需要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冯军 《视听纵横》2000,(6):77-78
有学者曾对国内外的电视新闻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电视新闻是可以听懂的,但关闭声音只看画面,电视是看不懂的。语言承载着信息传播的重任,而画面不过是些或精美或粗糙的意义不大、意义不明甚至根本没有意义的活动插图,字幕成为画面中最富含信息的部分,但即使是这最有意义的字幕也大多重复着语言的内容,就像“卡拉OK”一样。我们的很多电视新闻中,画面细节少,空泛的全景、远景多,机器飞转、麦浪滚滚,蓝天白云、人流车流等万能画面充斥荧屏,借用《新闻调查》编导刘春的话说,可以更名为“解说TV”。在这里,听觉起着主导作用,视觉的意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最“硬”的部分当属新闻。而电视新闻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又是最具“标准”、最具有严格的内在规律的节目类型。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电视节目的不断改革、深化和多样化,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广大的电视新闻观众也愈来愈对新闻播音风格的多样化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9.
应为众 《视听纵横》2003,24(6):71-74
电视新闻,因其迅速反映社会重大事件和客观报道公共事务的品质,被美国传播学布朗(Brown)称为是“电视台提供的最高尚的东西,也是电视台名誉的来源。”在我国,新闻和宣传被视为是体现媒体“喉舌”功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