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在于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具有的超越精神的侵蚀,《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性表述因而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往往以世俗生活经验为文化价值的起点,世俗生活又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因此,《红楼梦》又在批判“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表达中传递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作品的内在价值追求极其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2.
读了李正存老师的《先确定中心还是先选材》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5期,以下简称《先》文),笔者对文中“先选材后确定中心”的观点不敢苟同。现谈谈个人的看法。“主题先行”是作家们的写作经验总结。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过程中,一向都是主题先行。诚如《先》文中所说,成年人的写作过程虽和小学生的写作过程不同,但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书名多而杂,何为原书名,学界并无定论。据相关资料考证,刘义庆著作时原书名当为《世说》,《世说新书》和《世说新语》皆为后起。通过《世说》与“说”体文之间的关系分析,可解释刘义庆以“世说”名书的合理性。此外,通过与刘向《世说》相比较,可揭示刘向《世说》即刘义庆《世说》之书名、体例和旨趣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出自晋代文人傅玄《太子少傅箴》一文,作者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来人们便把这一箴言作为生活的座右铭。“出污泥而不染”是宋代学者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作者托物言志,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的情操。那么,对这两种处世观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呢? 先说“近墨者黑”。唯物主义认为,人  相似文献   

6.
何飞 《教育文化论坛》2014,6(4):130-134
傩堂戏是一种民俗戏剧。剧目《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并称为傩堂戏中的“三女戏”,是戏剧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剧目。傩堂“三女戏”是人们世俗生活的一种倾诉,或是描述世俗生活的情景,或是诉说世俗生活中的苦难,或是展示世俗生活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内容贴近,再现了广大人民世俗生活境遇、婚姻家庭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对在困苦境遇之下的民众心理和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历史研究》1979年第七期,发表了刘宗绪同志“试沦热月政变的性质”一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苏联史学界(包括我国史学界)被视为定论的“热月政变是反革命政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世界历史》1980年第三期,又发表了余小慎同志“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一文,对刘文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拜读刘、余二文,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颠倒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和谐统一,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辽宁教育))2007年第5期梁福忠的《惊天一问》.颇有感触。但作者最后并没有说明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未就《麻雀》一文的主题是“母爱”或是其它做出定论。笔者就此查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此课的执教者刘老师在讲课中有所偏误,《麻雀》一文所强调的主题思想应该是“爱”,是亲子之情,而不是母爱。  相似文献   

10.
十、最具人生色彩的文题——福建卷 理由:第一种买甜的饮料,可以称为“享受生活”型;第二种买苦中带甜的饮料,可以称为“先奋斗后享受”或“在奋斗中享受”型;第三种买平淡的饮料,可以称为“平淡生活”型。人生就像五味瓶,它能让你感受每一种味道,而这种味道恰好就体现了你的心情与价值观。有的人,天生有一种乐观的心态,每每遇到困难时,便会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12.
张登林 《天中学刊》2012,27(4):84-87
从现实的角度看,《圣经》中的《箴言》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增广贤文》都是世俗性因素极为显著的"智慧性"文本。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箴言》可以收入"旧约"《圣经》作为经典流传下来,说明希伯来民族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较高的关注世俗生活的热情;而《增广贤文》这种日常生活训诫类书的主导价值取向虽是儒家思想,但却长期流传于民间而不能登大雅之堂。通过对二者的比照,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特别是两书对于世俗生活的热情关注和世俗生活原则的训诫教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先立好主题,古人叫“意在笔先”.这在当前通行的写作教材中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例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协作、宋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第十一页写道:“只有主题初步明确之后,才能动笔写文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王凯符、吴继路主编的《写作》第十六页写道:“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先立意,后动笔,在动笔之前把主题想好.”接着强调这“是写文章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辽宁大学的《写作概论》第十五页也是这样说:“先立主题后动笔,是写作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引贾逵  相似文献   

15.
曹卫星 《江苏教育》2008,(14):63-64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以“奋斗与生存”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组课文展现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面对困难时应该持有的正确心态和处理方式,为我们唱响了一曲“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曲。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既要引导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正确面对生活中、学习中、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又要考虑到高年段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以促进课程目标全面、整体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剧作家过士行关注着因沉迷于"艺道"而忽视世俗生活、错过世俗幸福的特殊群体。随着《鱼人》、《鸟人》、《棋人》、《坏话一条街》四部剧作的渐次发表,过士行笔下人物回归世俗生活的步伐渐快渐大。从剧中"超凡者"对世俗幸福态度的变化、作者赋予剧作的悲剧感与喜剧感的消长、"追随者"丰富世俗幸福的方式以及"旁观者"的世俗要求这四个角度入手分析,可以梳理出过士行剧作中呈现的世俗化倾向。过士行的"世俗",不同于文坛上其他的"世俗文学",而是个人的解放与自在。  相似文献   

17.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两句诗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董鸥老师《“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互文吗?》一文,从互文的定义和生活的情理出发,认为这两句为互文的观点并不妥当,而应为“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词序倒置交错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贵刊今年第四期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发表了《农村小学作文心理调查》、《先说后写》、《“下水”时机和“下水文”的运用》、《几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等一组文章,大家争相抢读,在语文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我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期的《小学教学研究》一到,我总是先翻开《数学》栏目,拜读“教法探讨”、“问题研究”、“争鸣之页”等内容,爱不释手,受益不浅。但我发现一个问题:1992年贵刊第十期第33页四川省张全明同志所写的《似是而非关键应搞清“是”》一文竟然又在广西的《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第十期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