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亮点逐个数1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从教学目标来看,目标设计的具体、合理.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非常明确,要求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且会选取两个适当的点画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程方法目标合理,让学生"经历探索画一次函数图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在经历探索画一次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从教学实录可以看出,由于教学目标具体、合理,所以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  相似文献   

2.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针对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时,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培养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2月我市"走乡村,真教研,真学习"活动在我校举行.期间由笔者执教的"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教育部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荣获部级优课.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思考呈现如下,供大家参考.一、教学基本情况1.教学分析本节课设计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画图操作、观察探索、讨论交流,逐步构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最后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相似文献   

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公式的探究这一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做数学”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几个方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理念.本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分层探究,让学生经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充分领悟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创设情境来引题,自主探索得定理,动手动画添情趣,抽象问题变具体.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下校上一节研讨课,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剪拼、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领域教学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苏瑜 《河北教育》2006,(7):40-41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9.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青 《山东教育》2008,(6):37-39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了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提供了工具。前面学习的函数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画函数的图像等,虽然都是一些一般的概念,也没有具体地对函数进行研究,但却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  相似文献   

11.
1 教材内容的比较课例(一)、(四)采用人教版教材,另两个课例采用的是苏科版教材.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前,通过学习函数及正比例函数,已具备了必要的知识与经验,具备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能力与心理准备.苏科版教材在本节课之前没有安排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学习内容,而是在本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把它作为特例来处  相似文献   

12.
<正>"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画函数图象来培养学生的画图技能,通过图象揭示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一课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完成由函数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思维转换.为了顺利完成这一思维的转换过程,苏科版教材安排了一个教学情境:将一支长16cm的香点燃后,香的长度随着点燃时间的  相似文献   

13.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掌握具体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师只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做到胸有通盘。学生只有了解课堂具体的教学要求.才能发挥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其目标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引起学生对新课程的重视和注意。我在上哲学基础常识介绍课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对学生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已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节课学生将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在重视家常课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对研究课的案例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教材为根,把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过程;以反思为果,提升教学价值。一节真正研究的研究课,就是让思想经历蜕变、让课堂走向完美的过程。我们应把握好每一次研究课的研究机会,让案例研究成为我们教师的职业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6.
孙纪峰 《中小学电教》2012,(11):133-133
一、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接受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这一事实,在实践中体会“两点法”的简便,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生动形象的变化来发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态分布是高中学习内容中唯一一种连续型分布.本节课设计了高尔顿板试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等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逐步经历正态曲线和正态分布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图形计算器小组合作探究正态曲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所画图象直观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对于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它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小学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是通过画图观察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在初中学习正比例函数时,也是通过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来观察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现在学习一次函数,如果还是让学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笔者反复研读四个课例,发现课例中对结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很充分,但缺少理性层面的分析.笔者对几篇课例做比较研究后提出问题,我们有没有对“一次函数的图象为什么是一条直线”这一问题在学生中作理性层面分析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五、课后评价 本节课设计自然、生动,趣味性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授课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注意把语言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